注册  登录|网站地图|RSS订阅|学会工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国医手机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古籍经典 > 经典名著 > 黄帝内经 >

《内经》中的精气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习|2013-10-28|来源:国医在线整理|中医网

   《内经》里的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指出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万物。“人之生,气之聚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认为,无形物质是有形物质的本源,万物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无中生有”的本源在于精气。庄子这种生死“气化”观点含朴素的唯物论元素。《内经》“气合而有形”的生命观,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内经》认为,生命活动是“气”在体内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并从气的存在方式、运行模式、作用机制等多个层次,建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机理论。《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提出不同致病因素,或通过改变气的存在状态;或影响气的多少,导致疾病发生的病机理论。

  道家的精气学说是《内经》“气”学说的滥觞,《内经》气相关病机理论经过后世医家的发挥,逐渐演变成为中医病机理论基石。宋元以降,脏腑病机、气血病机、经络病机等病机理论日臻完善,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内经》的精气病机学说。

  《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首先由阴阳家提出,但被稷下派道家所借用,经管子等人的大力倡导,道家形成用五行盛衰推衍天道和人事变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唯物主义哲学使中医摆脱神学的束缚,促进了中医与巫神的决裂,导致了医学概念产生、医学理论框架建立和中医知识系统化。反映在《内经》的病机理论中,则是以脏腑的五行生克规律及天地五运六气之变,来推演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过程。

  阴阳盛衰的病机观。《内经》认为人体阴阳运动必须符合天地阴阳运动变化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如果人体阴阳出现偏盛偏衰,疾病会发生,出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

  阴阳失衡的发病观。《内经》借用阴阳概念,用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认为生理情况下,人体内阴精与阳气存在着相互为用的依存关系。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之间相对的协调平衡,是维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理状态的前提。阴阳失常可诱发疾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五行生克之传变规律。五行生克乘侮推演,是道家用以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要工具,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机制,是其内部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种因素。《内经》在建立疾病传变理论时,借鉴了这种说理模式,首先依据五脏生理特点将其分属于五行,然后按照五行生克原理,建立了一套独特病机传变理论,《灵枢·玉机真藏论》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认为五脏疾病可从其子脏感受病邪,并将病邪传递给其所克之脏,病邪容易滞留于其母脏,当病邪传至克己之脏时则病势凶险,这种病机传变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以上便是《内经》里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与道家文化的千丝万楼的联系。

【责任编辑:张小贝】 本篇文章《内经》中的精气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tcm166.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content/9593.html

上一篇:《难经》简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