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阴阳学说中的奥秘,《黄帝内经》来解读!

2015-08-06 16:38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陈琳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140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小编导读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其中也不乏论及阴阳学说的内容。提起阴阳学说,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奥妙无穷的感觉。到底阴阳学说中有哪些奥妙?且看《黄帝内经》如何解读!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世界一切事物产生、运动和变化的根源。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并且其中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黄帝内经》谓:“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它将天地、日月、水火、气味分为阴阳,它表示了阴阳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是自然界中最显而易见的运用阴阳来归类事物属性的方法,不仅无生命的事物可以分属阴阳,而且有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可以分属阴阳。《黄帝内经》云:“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人体来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阳”。

  《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除了指出它们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外,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即阴阳两方面各代表了一定的趋向和性态。关于阴阳的两类属性,《黄帝内经》用水火的特性来说明。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因为火性炎热、升腾、轻浮、活动,集中体现了阳性特征;水性寒冷、沉静、下降,正好体现出阴质的本性。

  《黄帝内经》认为,不仅事物外部以及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表现出阴阳正反对立的辩证关系,而更主要的是所有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二者对立的趋势,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就是在阴阳相互交感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黄帝内经》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看成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宇宙的总规律。此即《黄帝内经》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清楚地说明,万物的生成、运动、变化和消亡的根源,不在于上帝鬼神,不是超感性的精神本体,而在于自然界物质内部阴阳二者的相互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阴阳矛盾双方既处在一个统一体中,阴阳之间就必须维持相互联系和相互合作的统一关系,没有阴和阳二者的统一,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此即《黄帝内经》所谓“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在人体中,阳主生发,阴主成长,只有阳气生发,气化功能旺盛,始能生精化血,促进形体的生长发育。

  阴阳的相互对立,就是说阴阳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这主要是说明阴阳之间的斗争性。由于阴和阳的属性与作用相反,且又相互联结、不可分割,这就必然构成了阴阳两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黄帝内经》谓:“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此“相错”就是指阴阳之间交错地相互作用,表现为阴阳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存在着上下、升降、动静的相互交感,亦即《黄帝内经》所谓的“阴阳上下交争”,这实际上是指阴阳的相互排斥而言。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就是在阴阳相互交感的作用下产生的。可以看出,阴阳相错包含着《黄帝内经》作者对作用和反作用的直观了解。

  因此,事物内部由于阴阳两方面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就促进了事物的消长和转化。即事物内部的阴阳两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制约,一方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足;而一方不足,也可导致另一方的太过,形成此盛彼衰,彼消此长,虚实相移的现象。如此就推动事物由成转败或由败转成,促进新旧事物的交替,亦即促进事物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并且由新质而产生新量的发展过程。此即《黄帝内经》所言:“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黄帝内经》又谓:“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文中的“相薄”,即相互排斥、斗争之义,是说明阴阳的消长转化过程,是阴阳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阴阳的消长转化,实际上包含着“化”与“变”前后相接的两个过程。其中“物之生”,是指事物的形成、生长和发育的过程;“物之极”,是指事物兴盛到了极点就开始走向衰败,从此使事物渐渐走向死亡和极变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说明在事物“化”与“变”的过程中,亦包含着肯定和否定,“化”起肯定的作用,“变”起否定的作用。正是由于事物内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和因素相互斗争,才推动了事物由成转败,或由败转成,引起新旧事物迭相交替。

  《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理论,来说明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和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才能够保持阴阳双方的平衡协调关系。《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平衡协调的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几方面关系的分析中,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些重要原则,并说明阴阳学说具有明晰的辩证法思想。《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的辩证思维方法,使之与医学相结合,赋予医学的内涵,而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中,总是运用阴阳的概念将具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加以抽象概括,如将动静、寒热、虚实、升降等分别归属于阴阳,构成独具特色的理论系统。所以,《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它一方面体现了朴素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含义和存在价值,为一般矛盾法则所不能替代。关于《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特殊含义,仍然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