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网站地图|RSS订阅|学会工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国医手机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论文首页 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 学术传承 药物临床研究 针灸经络 推拿论文 中医骨伤科 临床护理 民族医药 管理及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论文 > 兰茂研究 >

《金匮要略》痰饮水湿疾病证治规律探讨(2)

中医药论文|2014-01-03 10:02|来源:国医在线|中医药|阅读:

  2.2 痰饮辨饮停部位

  痰饮之邪主要是局部停留,病位局限,所以《金匮要略》中对痰饮病的辨证,主要是辨饮停部位。而饮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脾不健运所致,饮邪停于肠胃部位的即是狭义痰饮,狭义痰饮产生后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悬饮、溢饮、支饮的不同类型。

  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是通过温药组方,振奋人体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祛除饮邪,标本兼治,调整脏腑功能与祛除饮邪同时进行,旧饮祛除,新饮不生,从而治疗本病。治本的主要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正如原文所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微饮”即是饮邪之轻微者,此时病情不重,治从其本。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即是用温性的药物从脾或肾以振奋脾肾的阳气,从而祛除饮邪,治疗饮病,也正是“温药和之”的具体运用。

  2.3肺中停饮辨寒热虚实

  肺主行水,可通调水道,而肺功能受损或水液代谢失常即可导致肺中有停饮。肺中停饮涉及《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病篇的支饮及咳嗽上气病。支饮由于肺失宣降,饮停于胸膈部位,影响了肺的通气功能,出现咳嗽、吐痰、气喘、胸满不能平卧等症状。《金匮要略》中咳嗽上气病主要指肺气上逆引起的以咳嗽为主症的病证,其中包括肺胀。肺胀病是由于宿饮内停,复感寒邪,外寒引动内饮,甚者饮邪郁而化热,可出现咳嗽上气、烦躁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等症状。支饮与咳嗽上气都是以肺脏为中心,都以饮邪为主要致病因素。辨证治疗上要分清其虚实寒热,急则治标,缓可标本兼顾,可采用清宣肺气(如越婢加半夏汤)、温化痰饮(如小青龙汤)、泻肺逐饮(如十枣汤)、荡涤肠胃(如厚朴大黄汤)等治法,以开宣肺气,祛除水饮。

  2.4水气病辨脏腑标本

  水气病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分为风水、皮水、正水及石水四种。水气病相当于现代的水肿,风水相当于阳水,正水和石水相当于阴水,皮水在不同阶段兼具阳水与阴水的特征。与痰饮病相区别的是水气病涉及全身,故分类是按照脏腑而非病变部位。风水是由于肺失通调所致,皮水由于脾失健运所致,正水和石水是由于肾虚失于气化所致的。张仲景治疗水气病主张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水邪壅盛泛滥则攻下逐水,这三法都以祛邪为主,待大部分水邪排出后应转为从本论治或标本兼治,以使新邪不生。痰饮病同水气病一样可以在水邪壅盛时应用峻下逐水的治法,如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十枣汤、厚朴大黄汤等。

【责任编辑:张小贝】 本篇文章《金匮要略》痰饮水湿疾病证治规律探讨(2)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guoyi163.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lunwen/10226.html

资源共享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百度新闻源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