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网站地图|RSS订阅|学会工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国医手机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古籍经典 > 古籍博览 > 温病条辨 >

《温病条辨》下焦篇 暑温 伏暑(2)

中医学习|2010-04-15|来源:|中医网
 

    39.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三才汤两复阴阳,而偏于复阴为多者也。温热温疫未传,邪退八九之际,亦有用处,暑温未传,亦有用复脉三甲黄连阿胶等汤之处,彼此互参,勿得偏执。盖暑温不列于诸温之内,而另立一门者,以后夏至为病暑,湿气大动,不兼湿不得名暑温,仍归温热门矣。既兼湿则受病之初,自不得与诸温同法,若病至未传,湿邪已化,惟余热伤之际,其大略多与诸温同法,其不同者,前后数条,已另立法矣。
 
    〔三才汤方〕甘凉法。
 
    人参〔三钱〕、天冬〔二钱〕、干地黄〔五钱〕。

    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二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40.蓄血,热入血室,与温热同法。
 
    41.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水在肝而用十枣之证,彼因里水久积,非峻攻不可。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枣之太峻。只以香附、施覆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木。广皮、半夏,消痰饮之正。茯苓、薏仁,开太阳而阖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用之得当,不过三五日自愈,其或前医不识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无出路,久居胁下,恐成悬饮内痛之证,为患非轻,虽不必用十枣之峻,然不能出其范围,故改用陈无择之控涎丹,缓攻其饮。

    〔香附旋覆花汤方〕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
 
    生香附〔三钱〕、旋覆花〔三钱绵包〕、苏子霜〔三钱〕、广皮〔二钱〕、半夏〔五钱〕、茯苓块〔三钱〕、薏仁〔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满者,加厚朴,甚痛者,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苦寒从治法。
 
    痰饮,阴病也。以苦寒治阴病,所谓求其属以衰之是也,按肾经以脏而言属水,以味咸味其气寒,以经而言,属少阴主火,其味苦,其气化燥热,肾主水故苦寒为水之属,不独咸寒为水之属也。盖真阳藏之于肾,故肾与心并称少阴,而并主火也,知此理则知用苦寒,咸寒之法矣。泻火之有余用苦寒,寒能制火,苦从火化,正治之中,亦有从治;泻水之太过,亦用苦寒,塞从水气,苦从火味,从治之中亦有正治;所谓水火各造其编之极,皆相似也。苦咸寒治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为正治。亦有治水之有余火之不足者,如介属芒硝并能行水,水行则火复,乃从治也。

    甘遂〔去心制〕、大戟〔去皮制〕、白芥子
 
    右等分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

【责任编辑:张小贝】 本篇文章《温病条辨》下焦篇 暑温 伏暑(2)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tcm166.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content/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