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网站地图|RSS订阅|学会工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国医手机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古籍经典 > 古籍博览 > 温病条辨 >

《温病条辨》下焦篇 湿温(3)

中医学习|2010-04-15|来源:|中医网
 

    60.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温脾汤主之。
 
    三疟本系深入脏真之痼疾,往往经年不愈,现脾胃症犹属稍轻。腹胀不渴,脾寒也。故以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辅以厚朴消胀。呕水者,胃寒也。故以生姜降逆,辅以茯苓渗湿而养正。蜀漆乃常山苗其性急走疟邪,导以桂枝,外达太阳也。
 
    〔温脾汤方〕苦辛温里法。
 
    草果〔二钱〕、桂枝〔三钱〕、生姜〔五钱〕、茯苓〔五钱〕、蜀漆〔三钱炒〕、厚朴〔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温服。
 
 
   61.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气血两虚,扶阳汤主之。

    疟论篇,黄帝问曰: 「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 「其间日者,邪气客于六腑,而有时与卫气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刺疟篇曰: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夫少阴疟,邪入至深,本难速已,三疟又系积重难反,与卫气相失之证,久不愈,其常也。既已久不愈矣,气也血也,有不随时日耗散也哉。形寒嗜卧,少阴本证,舌淡脉微不渴,阳微之象。故以鹿茸为君,峻补督脉,一者八脉丽于肝肾少阴虚则八脉亦虚,一者督脉总督诸阳,为卫气之根本。人参附子桂枝随鹿茸而峻补太阳,以实卫气。当归随鹿茸以补血中之气,通阴中之阳。单一蜀漆一味急提难出之疟邪,随诸阳药努力奋争由卫而出。阴脏阴证,故汤以扶阳为名。
 
    〔扶阳汤方〕辛甘温阳法。
 
    鹿茸〔五钱。生锉末先用黄酒煎得〕、熟附子〔三钱〕、人参〔二钱〕、粗桂枝〔三钱〕、当归〔二钱〕、蜀漆〔三钱炒黑〕。
 
    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日三服。
 
    62.厥阴三疟,日久不已,劳则发热,或有痞结气逆欲呕,减味乌梅圆法主之。
 
    凡厥阴病甚,未有不犯阳明者,邪不深不成三疟,三疟本有难已之势。既久不已,阴阳两伤;劳则内发热者,阴气伤也;痞结者,阴邪也;气逆欲呕者,厥阴犯阳明,而阳明之阳将惫也。故以乌梅圆法之刚柔并用,柔以救阴,而顺厥阴刚脏之体,刚以救阳而充阳明阳腑之体之。
 
    〔减味乌梅圆法〕酸苦为阴,辛甘为阳复法。
 
    以下方多无分量本难预定用者临时斟酌可也。
 
    半夏、黄连、干姜、吴茱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炒黑、乌梅。
 
    按疟痢两门,日久不治,暑湿之邪,与下焦气血混处者,或偏阴偏阳,偏刚偏柔,或宜补宜泻,宜通宜涩,或从太阴,或从少阴,或从厥阴,或护阳明,其证至杂至多,不及备载。本论原为温暑而设,附录数条于湿温门中者,以见疟痢之原起于暑湿,俾学者识得源头,使杂证有所统属粗具规模而已,欲求美备,劝绎各家。

【责任编辑:张小贝】 本篇文章《温病条辨》下焦篇 湿温(3)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tcm166.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content/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