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国医移动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跟我学推拿 >

跟我学推拿|它才是推拿最显著的临床特点!

2017-07-27|来源:国医在线|编辑:康莲|阅读:

  上一期我们学习了推拿手法学的“以手操作”、“局部接触”、“诊治合一”三个特点,这期我们继续学习它的另外几个特点。

  四、重经穴、明解剖

  任何学科都有基础理论。推拿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医事活动,所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理论完全适用于推拿。但推拿又具相对独立性,在基础理论方面尤重经络腧穴。《灵枢·经脉》提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医学入门》引张子和语:“不通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推拿正是动手, 包括用手诊断和治疗。诊断时手下为何经,其起止、络属,与他经关系都应明了,治疗时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向下点按闭合经脉,向上抬起开启经脉;分为解经脉之粘,理为纠经脉之乱;拍打震颤疏经闭,缓摩轻揉舒筋急。总之,接触的是经络,调节的是经络,出现的感应也是经气之感应,经络学就成了推拿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关键。推拿离不开腧穴,腧穴是推拿局部接触的基本单元。推拿医学不但重视传统点状穴,如十四经穴、经外奇穴,还创立了有自身特色的线状(如天词水、三关、六腑、七节骨等)和面状(如五经六、腹、板门、囟门等)穴。推拿纯以手操作,接触面积较针刺大,且灵活简便,可根据需要随时从一点移向另一点,或在某平面上反复动作,所以推拿手法形态上的丰富多彩和操作时的动态性构成了推拿手法的鲜明特征。同时,中医有以痛为腧之说,即痛点就是治疗重点。而推拿对痛点,既能分辨寒热、虚实、痰瘀等,又能审明病在皮肤、肌肉、经脉、督节、脏腑之不同,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法,从而在具体腧穴上体现中医理、法、方、术各环节。宏观辨证与微观(腧穴)辨证有机结合,调理全身与治疗局部高度统一,成为推拿手法的又一特征。

  除了重视经穴,推拿还特别强调解剖。由于推拿是局部接触,如果不明筋肉形态、走向及相关位置,怎样理筋拨筋?不问骨与关节构成,何以正骨复位?不知经脉分布与走向,岂能调气调血?不懂脏腑位置与大小,如化癥散结?从层次上看,浅层皮肤肌肉,触手可及,用力宜轻;深层骨骼脏腑,沉取方得,用力宜重。仅用力轻重不同,部位深浅则异,触及实体也不同。故临床推拿有在皮(皮动肉不动)、在肉(肉动皮不动)和在骨(推筋至骨)之说。推拿医师在追求《医宗金鉴》“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时,不要忘了其前提是“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相信随着推拿学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根据解剖部位、结构来诊断疾病并设计和创新推拿手法将成为潮流,应加以重视。

  五、直接激荡气血与理筋整复

  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具有与中医内科学同一的治法,如温、通、补、泻、汗、和、散、清等。在众多功效中直接激荡气血与理筋整复为推拿的显著临床特点。所谓直接激荡气血,指推拿可以直接作用于体表并深透到经脉和脏腑,调节气血运行与分布。从而改变气血的局部状态,甚至影响全身。若肌紧张,血脉必受压,致局部亏虚,用拿捏拔伸等法以疏经活络,使气血重聚,扭亏为盈;顺经推运,助气血运行,舒畅脏腑气机,逆经推运,减缓气血运行。降低脏腑兴奋性;振抖之法振经动血;合法合阴阳而聚气血,分法分阴阳而散气血;点按等法压迫经脉,可暂时阻滞气血,使之蓄于上而空于下,呈上实下虚之态。清代《按摩经》记载的“足下生风”,实质是压迫与放松交替作用于动脉,使气血在脉管内似潮汐般涨落,直接改变血液的流体状态,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所谓理筋整复,理即顺。针对乱而言,理筋即使错乱异位之筋得以归顺。整即正,复即回复,是指采用手法使异位得以纠正。回复到生理状态。整复的对象很广,有筋(软组织)、骨、血脉,也有脏腑。相对或绝对异位是损伤或疾病的普遍现象和特征(有些疾病宏观上无位移,但电镜下仍有细胞纤维等排列紊乱,这是微观异位)。目前纠正异位的方法不多,外科手术虽有效,但其受限较多,且不是任何异位都能处置的。而推拿无损肌体,凭手法、力度和技巧复位,故适应范围广,在处置异位中具重要地位。

  对气血的直接作用和理筋整复是推拿的鲜明特色,是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

  综上所述,手操作和局部接触是推拿的表现形式与基本特征;重经穴、明解剖是推拿的基础理论特征;直接激荡气血、理筋整复和诊治合一是推拿的功能特征。五大特征相辅相成,赋予了推拿手法学鲜明的特色,是推拿手法学经久不衰的经验总结,也是其具有光明前景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