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网站地图|RSS订阅|学会工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国医手机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论文首页 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 学术传承 药物临床研究 针灸经络 推拿论文 中医骨伤科 临床护理 民族医药 管理及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论文 > 兰茂研究 >

《滇南本草》始载药物鹿衔草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药论文|2015-08-29 11:28|来源:国医在线|中医药|阅读:

李晓(云南省中医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二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鹿衔草始载于明代云南名医兰茂先生所撰《滇南本草》,其味辛、凉,性温、平,无毒,归肾经,具有滋阴补肾,化痰除湿,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的功效。笔者应用其上述功效,在临床中治疗气虚痰浊壅滞之心悸;气阴两虚之盗汗;肾阴亏虚之眩晕;风湿痹阻之痹证以及阴阳气血亏虚之虚劳收到满意疗效,予以举隅论述。

  关键词:鹿衔草;《滇南本草》;中医药疗法

  鹿衔草始载于明代云南名医兰茂先生所撰《滇南本草》[1] ,鹿衔草别名鹿含草、普通鹿蹄草、罗汉草、卵叶鹿蹄草、紫背鹿衔草等。《滇南本草》中记载到“鹿衔草,紫背者好,出落雪厂者效。味辛、凉,性温、平。无毒。走足少阴,添精补髓,延年益寿。治筋骨疼痛,痰火之症。煎点水酒服”[2] 。临床中用其滋阴补肾、化痰通络、散寒除湿等功效治疗肾阴不足、痰浊内蕴、风湿痹痛等证疗效显著,因其有“添精补髓,延年益寿”之功,也常用于治未病,起到了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作用。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鹿衔草治疗上述病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举隅如下。

  1、补气化痰治心悸

  鹿衔草作为一个补益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在补益的同时还具有祛邪之功,如其有“补虚,化痰”[3]的功效,使其不仅具有益气养阴之功同时还有化痰之用,能起到滋阴而不助痰,益气而不留邪的作用,临床应用于气阴不足,痰浊内蕴之证疗效显著。临证有一患者,男性,35岁,因心悸半年就诊,患者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心慌心跳,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心肌炎”,住院治疗1月后心慌稍有缓解出院。出院后心慌仍时作,曾自服“冬虫夏草精”、“养心丸”等药无效,仍感心慌阵作,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喉中痰多,痰白质稠难咯。查体:BP:110/65mmHg,HR:87次∕分,可闻早搏5-10次∕分。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

  患者外感邪气而发病,虽经治疗但不彻底,外感之邪耗伤正气,气虚水湿不运,聚而成痰,痰阻心脉,心失所养则心悸,气虚则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为气虚痰滞之征,辨证为气虚痰滞之心悸病。治以益气、化痰、定悸,处以十味温胆汤。处方: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法半夏15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5g,竹茹10g,砂仁8g,琥珀末5g(兑服),甘草10g。三剂后复诊诉神疲乏力有所好转,纳食有增,但心慌不减,白腻苔有所消退,余症同前,上方仅加鹿衔草15g,以加强益气化痰之功,再进三剂。一周后诉心慌已三日未发,舌质淡,白腻苔全部消退,复查心电图未见早搏。

  2、益气养阴治盗汗

  汗证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但因临床表现不同,有自汗、盗汗等之分,如《景岳全书》云:“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鹿衔草归肾经,应用其滋补肾阴之功,助生脉散以益气养阴止盗汗,收效显著。有一老年女性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夜间汗多衣湿,需更衣方能入睡,自服“玉屏风颗粒”多盒,症状仍无缓解。刻下:盗汗心慌、口干乏力、夜寐不安、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此乃气阴两虚,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而引起盗汗。气阴不足,津不上承,故可见口干,阴虚不能纳阳,阳盛不得入阴,神不安则不寐。本病为气阴两虚之盗汗,予以生脉散加鹿衔草等,益气养阴,收涩固汗。处方: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鹿衔草30g,黄精15g,浮小麦3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砂仁10g,甘草10g。一周后患者复诊诉汗出明显减少,余症好转,舌脉同前,续服三剂巩固疗效。随访三月,盗汗未复发。

  3、滋补肾阴治眩晕

  老年人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则眩晕易发。此证之眩晕治疗宜滋补肾阴,填精补髓,髓海充盈,眩晕自止。鹿衔草归肾经,《滇南本草》中记载有“添精补髓”之功。临床中在滋阴补肾方中加入鹿衔草,能起到较好的滋补肝肾的作用。有一花甲女性患者因头昏耳鸣5年,加重1周就诊。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耳鸣,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不显。一周前因失眠上症加重,刻下:头昏耳鸣,腰酸腿软,烦躁失眠,口干舌燥,健忘,大便秘结,3-5日一行。查:Bp:160∕105mmHg。望其形体消瘦,两颧发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患者年已花甲,肾精亏虚,清窍失养,髓海不宁则头昏耳鸣,肾精不足,筋脉失养则腰膝酸软,阴虚津不上承,出现口干舌燥,大便秘结为肠道津液不足之症,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征,本病辨证为肾阴亏虚之眩晕。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以滋补肾阴,处方:生地15g,茯苓15g,山药15g,山茱萸15g,泽泻15g,丹皮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石斛15g,葛根30g,砂仁10g,甘草10g。三剂后诉口干、烦躁明显好转,头昏耳鸣稍有减轻,自药后大便已两日一行。查体:Bp:140∕80mmHg,舌质红,少苔,脉细。上方虽有效,但不尽人意,在原方基础上加鹿衔草15g,迭进三剂。再次复诊后诉诸症已减十之八九,因患者煎药不便,更换为以云南名中医罗铨教授经验方配制成的院内制剂“灵芝益寿丸”坚持服用一月,随访半年眩晕未发。

【责任编辑:高燕仙】 本篇文章《滇南本草》始载药物鹿衔草临床应用举隅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guoyi163.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lunwen/18260.html

资源共享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百度新闻源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