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网站地图|RSS订阅|学会工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国医手机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学习中医 中医入门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舌诊 辨证论治 中医名词 中医方剂 经络腧穴 经典研习 内科 妇科 儿科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文化 > 国医典故 > 中医典故 >

张仲景和《伤寒论》的故事

中医学习|2017-02-07|来源:国医在线整理|中医网

  张仲景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年),死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黄巾起义的烽火撼动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战争此起彼伏,战乱频仍。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

  当时传染病广为流行,曹操的儿子曹植有一篇《说疫气》形象地描写当时的悲惨场面“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张仲景的家族也是一个大家族有二百余人,不到十年,三分之二的人都死于瘟疫。于是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治病经验写成了不朽的经典《伤寒杂病论》。到了晋朝,张仲景原著就散佚了,后人将其伤寒部分辑为《伤寒论》,杂病部分辑为《金匮要略》。

  张仲景所说的伤寒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病”不是一个概念,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或副伤寒)是指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而《伤寒论》中的“伤寒”则是根据《黄帝内经》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泛指因感受寒邪而导致的发热性疾病。张仲景把病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类,即所谓“六经辨证”。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比如三阳病证都有发热的症状,太阳病发热表现为“恶寒发热”;阳明病发热则表现为“壮热”,即只发热不恶寒;少阳病发热则表现为“寒热往来”,即一阵发热、一阵恶寒。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依据,使医生便于掌握,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

  《伤寒杂病论》不仅提出了六经辨证的方法,而且开列了治疗的方剂,其中,《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个。剂型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同时详细说明了各种剂型的服用方法。这些方剂中的大部分现在还在使用,而且临床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伤寒论》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清代医家张志聪在为《伤寒论》作注解时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指《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现在日本的“汉方医”所使用的“汉方颗粒剂”大都是用的《伤寒论》处方制作的。

【责任编辑:赵春艳】 本篇文章张仲景和《伤寒论》的故事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guoyi163.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tcm/zyjc/22098.html

资源共享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百度新闻源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