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国医移动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中医有良方

2016-11-02|来源:国医在线|编辑:吴莎|阅读: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473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上一期我们知道,积聚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积和聚又分别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积证大多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心、呕吐、腹胀,以及倦怠乏力,胃纳减退等症状。聚证则表现为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或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学对积聚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认识,尤其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思想及有关的一系列方药,对减轻甚至治愈积聚病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治疗原则

  聚证重调气,积证重活血。聚证病在气分,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重在活血。要注意区分不同阶段,掌握攻补分寸。积证初期,积块不大,软而不坚,正气尚可,治疗以攻邪为主,予以行气活血、软坚消积;中期积块渐大,质渐坚硬,而正气渐伤,邪盛正虚,治宜攻补兼施;末期积块坚硬,形瘦神疲,正气伤残,治宜扶正培本为主,酌加理气、化瘀、消积之晶,切忌攻伐太过。

  分证论治

  『聚证』

  肝气郁滞

  症状: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病情常随情绪而起伏,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

  食浊阻滞

  症状: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

  ● ● ●

  『积证』

  气滞血阻

  症状:积证初起,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荆蓬煎丸。

  气结血瘀

  症状:腹部积块渐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补益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

  症状: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饮食大减,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舌质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方药:八珍汤、化积丸。

  叶天士积聚医案一则

  病因饮食不节,其受病在脾胃。既成形象在左胁之旁,是五积六聚。喜暖恶寒,阳气久伤,温剂必佐宣通,食物宜慎。

  草果、荜菝、鸡内金砂仁壳、厚朴、广皮、阿魏、捣丸。

  黄师云:“气盛于肺胃,而虚于肝脾,故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泻。气积于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之;气积于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肺胃积气,在胸膈右肋,肝脾积气,在脐腹左胁,皆中气虚败之病也。善治者,肺胃之积,泻多而补少,肝脾之积,补多而泻少。半补而半行之,补不至于壅闭,行不至于削伐,正气渐旺,则积聚消磨矣。”

  病因饮食不节而伤脾胃,脾胃伤则纳食物与运化失常,而寒邪渐至而蓄积,留而不止,于是积聚成矣。因阳气虚,故证见喜暖恶寒,土虚,肝木下陷故形象左胁之旁。《难经》云:“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即指此证。证属阳虚,非温剂无以运脾扶阳,已成形象,非宣通则无以消散积聚。立法不治肝者正如黄师所云:“肝气之下郁,总由太阴之弱。”故健脾则正气自强,行气则肝积自散。

  故以草果健脾燥湿,荜菝温胃散寒,鸡内金以消食,砂仁壳和中调气,行郁消滞,广皮理气,厚朴散满下气,用阿魏入脾胃以消积,捣丸者,因久病,宜缓以图之耳。脾胃温,阳气复,寒湿除,气机畅,则诸证可希渐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