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网站地图|RSS订阅|学会工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国医手机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论文首页 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 学术传承 药物临床研究 针灸经络 推拿论文 中医骨伤科 临床护理 民族医药 管理及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论文 > 兰茂研究 >

浅谈《内经》《金匮要略》治未病的理论及其意义(2)

中医药论文|2014-01-08 08:44|来源:国医在线|中医药|阅读:

  二、既病早治 防传杜变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外而皮毛经脉,内而五脏六腑,都是紧密相连的,一旦得病,亦可相互传变。五脏六腑,联系尤密,即可相生相克,又可相乘相侮。一脏有疾,可影响它脏,使疾病传变,蔓延加重;腠表感病,可浙次深入,传易它脏,危急生命。要防阻疾病的传变和蔓延,就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更要从整体观念出发,熟悉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不但要重视已病脏腑的治疗,亦要重视未病脏腑的防治。病犯腠表,发而除之,亦要防其染易经络,断其深入脏腑。如此方可杜其传变和蔓延,使疾病早愈。《素问.八正神明论》也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以成,救其以败。” 《难经》亦言:“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爱肝之邪。”这些经文,非常精辟地论述了既病之后,及早诊疗,防其传变,杜其深入,避免造成疾病蔓延,危重急难,不堪收拾的被动局面。

  仲景对防传杜变亦有深刻论述。他在《金匮要略》中说:“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他举肝病为例,进一步说明调治未病脏腑,防其传变的道理,并要求辨别虚实,灵活施治,方可达到预期目的。他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肝准此。”临床若能熟练掌握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明了疾病的传变规律,辨识正邪的虚实有涨,洞明疾病的治疗原则,重视以病脏腑施治的同时,也重视相关脏腑的防治,断其病邪的传播途径,防其蔓延深入,方可防传杜变,早日康复。

  三、治未病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治未病理论,对后世历代医家有极深刻的影响。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明确指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健康便为常然,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褚病也。宋元名医朱丹溪阐发《内经》《金匮要略》“治未病”理论时称:“与其救诊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蓄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义也。”清人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队仲景“治未病”理论称颂备致,称为“杜滋蔓之祸,”“防外侮之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卫气营雪辨证及相应治法,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汝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救恐耗血动血,只需凉血散血。其对温病的发生,逆转;病邪的由浅入深病逝的由轻转重的发展规律及其防治大法,既于《内经》、《金匮要略》“治未病的理论契合,也对温热病的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在《内经》《金匮要略》”治未病的理论的指导下,经历代医家的继承、发扬、实践,使其不断完善和光大,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以预防为主的完整理论体系,积累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摄生方法,为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张小贝】 本篇文章浅谈《内经》《金匮要略》治未病的理论及其意义(2)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guoyi163.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lunwen/10280.html

资源共享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百度新闻源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