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基础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跟我学推拿 > 推拿基础 >

跟我学推拿|为啥推拿方向不一样,作用就不一样?

2017-07-15 17:44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康莲 浏览:

  补虚泻实是传统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推拿补泻更多的是对操作术式的某种规定,其补泻对象则是针对人体或脏腑的功能状态。一般而言,能降低脏腑的兴奋性,起抑制作用的手法是谓泻法;反之,能提高脏腑的兴奋性,起激活或增强作用的手法是谓补法。属于补的推拿手法具有升阳、兴奋或营养机体、促进脏腑生理功能等作用;属于泻的推拿手法有降阴、抑制脏腑生理功能、祛除外邪、调畅气机等作用。

  推拿手法之所以能起到补泻作用,一方面取决于手法的性质和量,另一方面取决于被刺激部位或腧穴的特异性。与之有关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轻重补泻

  轻重指手法用力的大小。用力轻为补法,用力重则为泻法。用力轻,患者感觉舒适,脏腑逐渐感应,达到兴奋后,多能持续一定时间,故能增强脏腑的功能,因而为补;重手法,很快达到阈上刺激,使腧穴疲劳。因而能抑制脏腑功能,故称为泻。清代脏腑点穴的鼻祖王文先生明确提出了推拿轻重补泻的概念。《幼科推拿秘书》卷二也有“初生轻指点穴。二三用力方凭,五七十岁推渐深,医家次第神明”的记载。

  在临床治疗时,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在脾俞、胃俞、中脘、气海等穴用轻柔的一指神推法做较长时间的节律性刺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胃肠痉挛引起的剧烈腹痛,在背部相应的腧穴用点、按等手法做较短时间的重刺激,痉挛即可缓解;对于胆绞痛患者,在背部肝俞、胆俞做较短时间的重刺激,即可使胆绞痛缓解。高血压的治疗也是如此,针对肝阳上亢而致的高血压,可在颈项部(桥弓穴)用推、按、拿等手法,做由轻而重的刺激,可平肝潜阳、降低血压;对于痰湿内阻而致的高血压,则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肾俞。用推、摩等手法,做较长时间的轻刺激,以健脾化湿,从而使血压降低。

  2、 方向补泻

  推拿讲究方向,方向有别,补泻各异。一般认为,操作时方向向上、向外、向左、向心、顺经络走行方向、逆时针多为补法;反之,向下、向内、向右、离心、逆经络走行方向、顺时针多为泻法。

  对于手法方向与补泻的关系,历代文献有较多的记载。推拿临床主要是遵循经络迎随补泻与推拿特定穴方向补泻的原则来能术。如《小儿按摩经》云:“搯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泻。”《幼科推拿秘书》记载“补泻分明寒与热,左转补兮右转泻”。“自龟尾擦上七节骨为补”,“自上七节骨擦下龟尾为泻”,“肾水一纹是后溪,推下为补上为清”。虽然方向补泻大多记载于历代小儿推拿文献,但在临床也常用于成人。推拿实践证明,对于小儿泄泻配合推上七节骨有明显的止泻作用,大便秘结配合推下七节骨则有明显的通便作用,即推上为补、推下为泻。

  在摩腹时,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治疗部位移动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有明显的泻下通便作用;若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治疗部位的移动方向均为逆时针,则可使胃肠的消化功能明显加强,起到健脾和胃、固肠止泻的作用,即逆摩为补、顺摩为泻。在推拿治疗小儿脱肛时,气虚而致的脱肛从指尖推向虎口有明显的补气升提作用,而实热导致的脱肛从虎口推向指尖则有明显的清理肠腑积热之效,即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由外向里为补、由里向外为泻。

  3、频率补泻

  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术者操作手法的次数。一般认为,手法频率快为泻法,手法频率慢为补法。《厘正按摩要术》引周于蕃语:“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在推拿补泻中,一定的速度是施术部位得气、产生热量、发生传递并维持其效果的基本条件、也是手法作用于机体,产生机体反应,以达到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作用的基本条件。手法徐缓、频率低、幅度小,则刺激量小,适合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差的患者、有疏通气血、扶正补虚的作用;手法疾速、频率高、幅度大,适合于病势急、病情重、体质强壮的患者、有开窍醒脑、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如频率高的一指禅推法(缠法)可用于治疗痈肿、疮疖等外科疾病,有活血消肿、托脓排毒的作用,即泻的作用;而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常用于治疗脏腑虚损类疾病,有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