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专题 > 第七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基于“三因制宜”理论的《姚贞白医案》临床诊疗思维探微

2021-01-06 10:36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云南省中医药学会流派与传承专业委员会

  高林 孙照沣 张介平 许智甯 王寅*

 (本论文荣获“第七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三因制宜可概括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认为人体疾病的防治要结合地域、时间、体质等因素。姚贞白是云南姚氏医学流派集大成者,在云南乃至全国中医界颇有影响,提出“以阴阳气血为整体,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诊疗思想。本文通过例举其临证医案集《姚贞白医案》的相关内容,基于三因制宜理论从因人、因时、因地三个角度来探讨姚贞白先生的临床诊疗思维。

  关键词:姚贞白;三因制宜

  作者简介:高林(1995-),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经典方药治则治法及配伍应用规律研究。E-mail:552986877@qq.com;王寅(1962-),男,汉族,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基础、民族医药。E-mail:304754252@qq.com。

  中医学能够传承数千年至今依然能够不断发展,为民众解除病痛,正是因为先贤基于整体观念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医疗实践中做到了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的指导性原则,概括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认为人体疾病的防治要结合地域、时间、体质等因素。历代名医充分认识和运用三因制宜指导临床诊疗,还在不同时期、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中医学术流派。学习、研究名医的思想经验,是我们传承中医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中可以学习名医的处方用药、临证治法,而要完整把握名医的思想经验,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三因制宜作为整体性思维与个体化思维的有机统一,正是我们在研究名医思想经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姚贞白是享誉云南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学家,其学术思想扎根于《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继承伤寒、温病理论,活用经方、时方,善治外感、杂病,在时病、妇科领域颇有造诣。提出了“以阴阳气血为整体,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诊疗纲领。他的临床诊疗医案集《姚贞白医案》记载了伤寒、温病、内科、妇科、儿科、杂病六部分共99例医案,包含姚老中医行医40余年的临床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本文基于三因制宜理论从因人、因时、因地三个角度来探讨姚贞白先生的临床诊疗特点。

  1.因人制宜

  《素问·徵四失论》提出:“不适贫富贵贱之居, 坐之薄厚, 形之寒温, 不适饮食之宜, 不别人之勇怯, 不知比类, 足以自乱, 不足以自明, 此治之三失也。”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尤其重视个体的差异,辨证论治、“千人千方”是中医的一大特点,具体表现就是临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病程等多个方面来考虑用药和剂量等问题。

  1.1性别差异

  女子具有的“经、带、胎、产、乳”生理现象均与血直接相关,《妇人大全良方》提出“女子以血为本”。女子血虚,则冲任失养,疾病乃生,故中医妇科治疗尤其重视养血补血,处方常以血药为主。姚老亦提出女子“以血为本,血生于中、统于脾、藏于肝、注之冲宫、任阴为养”。然气为血之帅,姚老认为女子虽以血为本,但又需以气为动,妇科疾病多不离气血失调,“肝有疏泄调达之功,脾有温煦散精之力,冲有渗灌之能而任具当养之权,此四者,气血和调之要旨也。”[1],故辨证须重视肝脾冲任。基于这一认识,姚老用药不过于辛燥或寒凉,既不峻补也不妄攻破,而依肝脾冲任之特性,提出“枢转气机、调益冲任、温宫养血”的基本治法,以小剂处方从气化角度予以引导。

  在“经闭四年”案中[2],患者结婚十年未孕,月经后期,经期腰酸腹胀,腹中有块流动,且头晕神疲,纳眠差,夜尿频,经当地中医,或攻破或温补,均不见效果,西医检查疑似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后遂月经闭止不通竟至四年,后求治于姚老。姚老认为患者因之前攻破过猛,冲任受损;又温补杂进,气滞血阻,导致气血冲任亏虚且有血癥气瘕,病症实属虚实夹杂,颇为棘手。先予调达肝脾,处方:苏条参15克,炒柴胡9克,鹿角霜15克,炙鳖甲15克,当归15克,川芎6克,炙香附6克,茯神15克,炒杭白芍9克,川续断9克,西砂仁6克,生甘草3克。方中柴胡、炒白芍一升一敛,疏肝养肝,配以香附、甘草有仲景“四逆散”之意,再加砂仁共奏调达肝脾之效;苏条参、当归调补气血,补而不滞;佐炙鳖甲软坚散结、鹿角霜和续断温补肾阳、茯神养心安神。原方随证化裁服用多次之后,夜尿减少,纳眠渐好,腹中肿块缩小,瘕积频动,姚老趁此气血渐活之机,治法重在活血行气,舒络通经,故处方:炒柴胡6克,当归15克,川芎6克,京三棱9克,蓬莪术9克,炙香附6克,延胡索9克,炒川断9克,紫丹参9克,桃仁泥9克,生三七粉4.5克,红花4.5克,清酒少许为药引。患者服至第三剂,当日便腹痛不休,闭止多年的月经终于来潮,经色紫黑夹块,自此腹中硬块消失,诸症渐愈。

  此案虚实夹杂,虽为顽疾,姚老秉持“治病求本”,首重肝脾冲任,处方非重在攻补,而重在调和肝脾,用药仍然轻清平和,使气机枢转,再顺势助力,行气活血,月经得畅。姚老对气化原理之熟练把握,由此可见。

  1.2年龄差异

  《素问·示从容论》曰:“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提示疾病诊疗需要考虑到各年龄段不同的特点。

  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脏腑功能未完善,故临床多见新病,且传变迅速,故姚老儿科用药更为缓和,如将麻黄用麻黄绒代替;治疗过程中注重健运脾胃,酌加炒谷芽、炒麦芽、炒鸡内金等品;用量较成人量也有所减少。姚老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病后调理方法也略有差异:小儿、青壮年多侧重调理肝脾、益气补血,处方多用香砂六君汤、归芍六君汤、逍遥散等化裁;老年人因年事已高,气血失荣,阴阳亏虚,还需温阳滋阴,组方酌加附子、黑芝麻、制首乌、六味地黄汤等。

  姚老对不同年龄段用药遵循人体生长壮老之规律,遣方用药虽然平平无奇,但临证思路清晰、紧抓要点,彰显姚老中医功底深厚扎实的大家风范。

  1.3体质差异

  《素问·三部九候论》记载:“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调其气之虚实,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临床鉴别患者的肥瘦、虚实、寒热等体质特征,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切入点。

  如“痰阻眩晕”案中[2],患者头晕目眩、心悸胸闷,他医用归脾、朱砂安神、八味地黄治疗均无效,转诊于姚老。姚老首观患者形体丰腴,且平时喜食肥腻,结合患者痰多、纳呆、舌苔白腻而滑,“无痰不作眩”,认为患者因嗜肥甘,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停聚,肝虚生风,风痰发眩。故治疗重在豁痰理气,化风宣络,待眩晕消失,痰湿减少,再补肝健脾,养血安神,病遂痊愈。

  1.4病程差异

  相同的疾病,因为个体内外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所以疾病的发展变化会有差异,主要矛盾也因此有所不同。姚老认为:“正确的治则,来源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必基于对机体症候客观的病理病机分析。”要求在不同的个体疾病中须抓住其主要病机,把握标本缓急在病变过程中的规律。

  时在昆明市府工作的的潘姓患者,案牍劳形,素体脾胃虚弱,又因伤食受寒,腹痛胀满,大便不通,面色发青,汗流不止,送医被诊断为急性肠梗阻,需立刻执行手术,但术后症状未得缓解,又经二次手术,病情仍然未见好转,面色苍白,自汗,病情危重。姚老认为此因正气亏虚,脾阳不运,寒湿阻滞,导致腑实,自拟七香汤方:广藿香6克,伽楠沉香4.5克,广木香6克,真绛香4.5克,白檀香6克,公丁香4.5克,炒小茴香9克,大葱白2寸。方中药物芳香透达,理气温中,如此以资通利,患者连夜服用三剂于次日腹中雷鸣,矢气频转,说明气机疏通,脾阳渐复,此时继加枳实、厚朴等,服一剂便使大便畅下,胸腹胀满顿消,疼痛大为缓解,病情转危为安[2]。

  此案辨病为腑实之症,又经历手术,气血大伤。但姚老既不攻下、也不补养,自拟七香汤先振复脾阳,后稍用通下以助行便,患者腑通病退,再行滋养。姚老以气化原理为线索,引导人体调节治病,而非见积就下、见虚就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临证思路看,可谓医之上工。

  2.因时制宜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同源一气、密切相关,其中参照时令,可以帮助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小至日节律的“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素问·金匮真言论》)大到年节律,如五运六气理论。姚老在临床诊疗中深悉“天人相应”,注重对于时间的把握。

  2.1四时制宜

  对于时病,重视四季非令之邪对人的影响,认为春三月宜“辛凉疏化”,创薄荷饮;夏三月宜“芳香疏利”,创藿砂散;秋三月宜“滋润清化”,创玄麦桑叶汤;冬三月宜”辛温疏利“,创葛根防风饮[2]。

  2.2昼夜制宜

  在一例“不寐”案中[2],患者失眠多梦,夜间痰多,兼乏力、短气、头昏等症,姚老认为是脾虚湿困,痰热内蕴,热扰心胆。治疗从昼夜更替、阴阳转化入手,昼服温胆涤痰之剂以助升清阳,夜服酸枣仁汤加味安神宁心以助真阴,二方因时交替服用,气机调畅,阴阳交合,即得安眠。

  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地制宜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理论,《素问·异方法宜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后世医家在疾病诊疗中所蕴含的因地制宜思想,影响着各地中医流派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1重视地域环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南方生热”、“西方生燥”,云南地处中国西南方,环境也体现出了“燥”和“热”。云南位于低纬度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常缺水,大部分时间日照充足,太阳辐射量大,天干物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时气本病篇》认为:“西南土薄水浅,阳气下降封藏不住,忽升忽降,所以燥气之病,北少南多也。”加之云南地面土质不厚,多发春燥,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多见燥证,且阳气浮散,肝失润养,还容易导致脾气虚弱、肝火郁滞的问题[3]。针对云南这样的环境特点,姚老治疗注意用药轻清平和,保护阴津。

  例如“太阳阳明证”案[2]:患者自外地途径昆明外感风寒,表邪内迫阳明导致泄泻,姚老辨证太阳阳明合病,表里不清,食积胃滞,提出遵伤寒法,采用葛根汤加减治疗,处方:粉葛根12克,藿香梗6克,烧神曲9克,法半夏9克,广陈皮6克,白茯苓12克,炒谷芽9克,炒麦芽9克,焦山楂9克,白豆蔻4.5克,净竹茹6克,生姜2片,小红枣7枚,炒鸡内金2枚;该案第三诊,患者诸症皆愈,唯独神疲乏力,消化尚弱,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调胃,处方:苏条参12克,漂白术9克,广木香2.4克,砂仁6克,茯神15克,广陈皮6克,甘草3克,竹茹4.5克,荷顶2个,小红枣7枚。

  初诊处方相比葛根汤原方,姚老中医用葛根加上藿香梗解表化湿止泻,去掉了麻黄、桂枝、芍药,加入法夏、陈皮、神曲、白豆蔻、竹茹、茯苓、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炒鸡内金以健脾和中化湿开胃,药后得汗,表解内安。姚老选药平和,剂量不多,处方如此非畏麻黄、桂枝之辛温燥烈,而是因云南气候偏燥,患者又来自外地,恐受水土影响,故做加减,遵表里同治之法,祛邪兼顾和中。在三诊香砂六君汤方中换人参为养阴生津的苏条参,用凉润之竹茹换辛温之半夏,配之以荷叶顶以成一升一降,通调气机。竹茹、荷叶顶偏性小,性质轻灵,姚老认为二药合用可通气、理气[4],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用苏条参换人参早见于兰茂《医门擥要》当中,是结合云南实际,因地制宜用药的一种体现。

  3.2活用道地药材

  (1)三七

  三七,又名田七,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等地区。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的功效[5]。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记载三七“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其“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最珍贵者”,三七既可以止血,还可以活血补血。

  在“胃痛吐血”案中[2],患者胃脘刺痛,大口呕暗红色血,入院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多方止血无效,经姚老会诊,处方:云南三七粉9克,侧柏叶炭9克,陈棕榈炭9克,炒艾叶炭9克,炮姜炭9克,藕节炭6克,阿胶珠15克,并每服用童便一小酒杯为药引。“止血之法,血宜活,不宜结”,故处方以三七为主药,配炭药和阿胶,用童便引入血分,处方温经固摄,止血兼顾补血活血。

  (2)羊耳朵叶

  羊耳朵叶,即密蒙花尖叶,《滇南本草》记载:“尖叶以蜜炒,治肝经咳嗽,久咳用之良。”姚老认为,密蒙花尖叶蜜炙之后,酸苦甘润,可入肝祛风,润肺止咳,用于治疗风邪伏于肝肺引发的“痉咳”。

  一例“小儿百日咳”案[2],患儿咳嗽频作,声如水鸡,伴随呕吐,脉细弦滑,舌淡苔黄,姚老辨证认为是因风邪伏于肝肺,气逆胃滞,而作“痉咳”,处方在宣肺平肝、和胃降逆的基础上,加用蜜炙羊耳朵尖叶煎汤代水煨药,并用蜜炙羊耳朵尖叶煮水频服,疗效显著。

  (3)云茯苓

  茯苓是云南道地药材之一,最早被《神农本草经》记载于“上品”当中,其性平味甘淡,是姚氏用药体现“轻灵疏和”的代表药。姚贞白先生曾因临床善用茯苓,而得美誉“姚茯苓”。通过统计《姚贞白医案》中用药频次可以发现:茯苓、茯神的用药频次分别是165次和157次,用药频次共占比48.06%。

  茯苓淡渗利湿、宁心安神,《本经疏证》言:“用茯苓之旨,在补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补矣。”茯苓善通,以气为用,利水渗湿,水湿去则脾自然健运,气机自然疏通。临床对于因水湿内停导致的眩晕、泄泻、心悸等诸多疾病多有适用,症状表现虽不同,但紧抓病机和气化原理,统由茯苓淡渗利湿、化气利水,疾病遂解。

  4.小结

  “三因制宜”是基于中医学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表现。正是因为各地名医“因人,因时、因地”灵活运用中医学理论,中医才能够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姚老在其临证医案中充分体现了“三因制宜”的中医思维,诊断紧抓主要矛盾,用药灵活不拘泥古方,治疗立法遵循规律、程序井然,“云南名医”之称当之无愧,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借鉴。

  目前姚贞白先生的思想和经验相关文献尚不多,且缺乏系统整理[6]。《姚贞白医案》中蕴含的“三因制宜”特点以及更多的思想经验,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整理,以期传承名医经验并指导中医临床。

  参考文献

  [1]欧阳虹.浅谈姚贞白妇科诊治特色[J].云南中医杂志,1984(02):6-9.

  [2]姚承济,姚克敏,姚承祖等.姚贞白医案[M]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13.1

  [3]杨梅,王雪梅,郭晟,魏宁颐,郭娟.基于数据挖掘的云南燥证证候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0):2162-2165.

  [4]杨小燕,姚克敏,姚济白.姚氏妇科常用药对辨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03):5-7.

  [5]范竹雯,杨建宇,李杨,郑绍明,柳越冬,祝庆明,严雪梅,陆锦锐,张朝杰,张德鸿,祝之友.道地药材三七的研究近况[J].光明中医,2019,34(24):3847-3849.

  [6]高林,孙照沣,王寅.云南姚氏医学流派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2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