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专题 > 第七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预防瘟疫方剂的用药规律分析

2021-01-08 10:2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郭付祥1,薛  韵1,杨荣超1,温瞿华1,敖永衡1,姜瑞麟1,张春和2

  (1.云南中医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本论文荣获“第七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9-2020年冬春之际,湖北省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起全国范围内的高度重视,各省积极启动一级响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强传染性、流行性和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因此给国家防疫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医认为新冠肺炎是因感受疫疠邪毒而引起一时一地爆发的大流行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属于中医学“瘟疫”“天行时疫”“疫疠”“疫病”等范畴[1]。中国由于频繁的战乱带来的大小瘟疫数不胜数,没有当代医学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液等保护措施,中医药凭借单方或复方涂抹、口服含化、焚烧烟熏、煎汤沐浴以及佩带香囊等方法,达到辟瘟解毒、开窍化浊的目的,在历朝历代的防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3]中预防瘟疫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期为当代防疫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纳入及筛选数据

  选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预防瘟疫方剂为研究资料,剔除现代不常用方剂,如:一味柏枝散、松毛酒。

  1.2 数据规范

  中医物名称根据《中药大辞典》[4]和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记载名称,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存在同种中药的不同入药部位、异名同药以及中药名称因品种、地域、炮制等不同而存在差异的中药进行统一规范,未涵盖的药物不予录入,如茴香子、茴香统称小茴香,广锦纹、锦纹大黄、将军等统称大黄,鬼臼称为独角莲,薰陆香称为乳香等;桃枭、桃奴、广湘黄、斧头木、春花、踯躅花、银线草、芸香、甲香等不予录入。

  1.3 数据库的建立

  将符合筛选要求并规范整理后的中药数据,包括功效、类别、药性、药味及归经,采用二分类的量化方法处理,将每味中药按“无=0,有=1”进行赋值,录入Excel并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全程采用双人录入法,将处方序号及其药物组成,所涉中药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分别输入并校对,确保数据录入准确,若出现两人录入不一致,对照原文核实并修改。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药物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其中用方频率=出现频次/方剂总数,用药频率=出现频次/中药总频次。采用Weka 3.8对中药潜在关联规则进行分析,采用UCINET及NetDraw绘制可视化中心度分析图。

  2  结果

  经上述方法筛选,共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小便频数方剂72首,其中涉及中药136味,累计使用中药总频次534次,药性总频次534次,药味总频次824次,归经总频次1404次。

  2.1 高频中药使用分布

  使用频次>6的中药分别为雄黄、苍术细辛甘草白芷等24味药,以上中药累计使用频次274次,累计占药物总频次的51.32%;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预防瘟疫的高频中药频数分布表
序号 中药 频次 用方频率
(%)
用药频率
(%)
累计频率
(%)
类别 药物功效
1 雄黄 25 34.72 4.68 4.68 攻毒杀虫止痒药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有毒
2 苍术 25 34.72 4.68 9.36 化湿药 燥湿徤脾,祛风散寒,明目
3 细辛 17 23.61 3.18 12.54 解表药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4 甘草 16 22.22 3.00 15.54 补虚药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5 白芷 14 19.44 2.62 18.16 解表药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6 鬼箭羽 13 18.06 2.43 20.59 活血化瘀药 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
7 朱砂 12 16.67 2.25 22.84 安神药 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有毒
8 肉桂 12 16.67 2.25 25.09 温里药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9 甘松 12 16.67 2.25 27.34 理气药 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
10 大黄 12 16.67 2.25 29.59 泻下药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11 川芎 12 16.67 2.25 31.84 活血化瘀药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2 白术 10 13.89 1.87 33.71 补虚药 徤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13 乳香 10 13.89 1.87 35.58 活血化瘀药 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14 香附 9 12.50 1.69 37.27 理气药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15 降香 9 12.50 1.69 38.96 活血化瘀药 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16 雌黄 9 12.50 1.69 40.65 攻毒杀虫止痒药 燥湿,杀虫,解毒
17 山奈 8 11.11 1.50 42.15 理气药 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18 皂荚 7 9.72 1.31 43.46 化痰止咳平喘药 祛痰开窍,散结消肿(有毒
19 麝香 7 9.72 1.31 44.77 开窍药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20 木香 7 9.72 1.31 46.08 理气药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21 桔梗 7 9.72 1.31 47.39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22 干姜 7 9.72 1.31 48.70 温里药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23 川乌 7 9.72 1.31 50.01 祛风湿药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有毒
24 赤小豆 7 9.72 1.31 51.32 清热解毒药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2.2 高频中药类别分布

  使用频次>6的中药类别分别为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攻毒杀虫止痒药、解表药、补虚药、化湿药等。其中活血化瘀药类>理气类>攻毒杀虫止痒药类>解表药类>补虚药类>化湿药类,以上药类的中药累计使用频次196次,累计占总频次的36.71%;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预防瘟疫的高频中药类别分布表
序号 类别 味数 频次 用药频率(%) 累计频率(%) 药物名称
1 活血化瘀药 4 44 8.24 8.24 鬼箭羽、川芎、乳香、降香
2 理气药 4 36 6.74 14.98 甘松、香附、山奈、木香
3 攻毒杀虫止痒药 2 34 6.37 21.35 雄黄、雌黄
4 解表药 2 31 5.81 27.16 细辛、白芷
5 补虚药 2 26 4.87 32.03 甘草、白术
6 化湿药 1 25 4.68 36.71 苍术
7 温里药 2 19 3.56 40.27 肉桂、干姜
8 化痰止咳平喘药 2 14 2.62 42.89 桔梗、皂荚
9 安神药 1 12 2.25 45.14 朱砂
10 泻下药 1 12 2.25 47.39 大黄
11 开窍药 1 7 1.31 48.70 麝香
12 祛风湿药 1 7 1.31 50.01 川乌
13 清热解毒药 1 7 1.31 51.32 赤小豆

  2.3 高频中药药性分布

  使用频次>6的中药药性分布为温性、平性、寒性、热性。其中温性药类使用频次163次,占药性总频次的30.52%;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预防瘟疫的高频中药药性分布表
序号 药性 味数 频次 用药频率(%) 累计频率(%) 药物名称
1 13 163 30.52 30.52 雄黄、苍术、细辛、白芷、甘松、川芎、白术、乳香、降香、山奈、皂荚、麝香、木香、
2 5 48 8.99 39.51 甘草、香附、雌黄、桔梗、赤小豆
3 3 37 6.93 46.44 鬼箭羽、朱砂、大黄
4 3 26 4.87 51.31 肉桂、干姜、川乌

  2.4 高频中药药味分布

  使用频次>6的药物药味分布为辛味、苦味、甘味、咸味、酸味。其中辛味药类>苦味药类>甘味药类,以上药类的中药累计使用频次395次,累计占药味总频次的47.94%;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预防瘟疫的高频中药药味分布表
序号 药味 味数 频次 用药频率(%) 累计频率(%) 药物名称
1 19 217 26.33 26.33 雄黄、苍术、细辛、白芷、鬼箭羽、肉桂、甘松、川芎、乳香、香附、降香、雌黄、山奈、皂荚、麝香、木香、桔梗、干姜、川乌
2 9 100 12.14 38.47 苍术、鬼箭羽、大黄、白术、乳香、香附、木香、桔梗、川乌
3 7 78 9.47 47.94 甘草、朱砂、肉桂、甘松、白术、香附、赤小豆
4 1 7 0.85 48.79 皂荚
5 1 7 0.85 49.64 赤小豆

  2.5 高频中药归经分布

  使用频次>6的中药归经分布为脾经、肝经、胃经、心经、肺经、大肠经、肾经等。其中脾经>肝经>胃经>心经,以上归经的中药累计使用频次505次,累计占归经总频次的35.98%;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预防瘟疫的高频中药归经分布表
序号 归经 味数 频次 用药频率(%) 累计频率(%) 药物名称
1 14 156 11.11 11.11 苍术、甘草、鬼箭羽、肉桂、甘松、大黄、白术、乳香、香附、降香、麝香、木香、干姜、川乌
2 11 143 10.19 21.30 雄黄、苍术、鬼箭羽、肉桂、大黄、川芎、乳香、香附、降香、雌黄、川乌
3 9 111 7.91 29.21 苍术、甘草、白芷、甘松、大黄、白术、山奈、木香、干姜
4 9 95 6.77 35.98 细辛、甘草、朱砂、肉桂、乳香、麝香、干姜、川乌、赤小豆
5 6 68 4.84 40.82 细辛、甘草、白芷、皂荚、桔梗、干姜
6 大肠 5 65 4.63 45.45 雄黄、白芷、大黄、皂荚、木香
7 4 43 3.06 48.51 细辛、肉桂、干姜、川乌
8 心包 2 24 1.71 50.22 大黄、川芎
9 2 19 1.35 51.57 川芎、木香
10 三焦 2 16 1.14 52.71 香附、木香
11 小肠 1 7 0.50 53.21 赤小豆

  2.6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是找出强规则,其需明确的参数是支持度(Support)、置信度(Confidence)和提升度(Lift)。支持度主要是测量关联的普遍性;置信度主要是测量精确度(可信度);提升度主要是用于度量规则是否可用的指标。其中支持度是包含前项A的记录与总记录的比值;置信度是包含前项A也包含后项B的记录数与所有含A的记录数的比值;提升度是包含前项A也包含后项B的记录数与所有含B的记录数的比值;If A then B,则他的支持度为:S=p(A)/p(总);置信度为:C=p(A and B)/p(A);提升度为:L=p(A and B)/p(B)。本研究选择以最小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35%和最大前项数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表6的药对配伍规则结果,利用可视化中心度图绘制的方式将药对关联规则展示出来,见图1。最后,设定最小支持度9%、最小置信度58%和最大前项数3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表7所示的药组配伍规则。

表6 预防瘟疫的药对关联规则表
序号 关联规则 支持度
(%)
置信度
(%)
提升度 序号 关联规则 支持度
(%)
置信度
(%)
提升度
(前项) (后项) (前项) (后项)
1 甘松 苍术 16.67 100 2.88 9 细辛 苍术 23.61 65 1.86
2 雌黄 雄黄 12.50 100 2.88 10 乳香 苍术 15.28 64 1.83
3 山奈 苍术 11.11 100 2.88 11 甘草 苍术 22.22 63 1.80
4 鬼箭羽 雄黄 18.06 92 2.66 12 甘松 细辛 16.67 58 2.47
5 朱砂 雄黄 16.67 92 2.64 13 肉桂 细辛 16.67 58 2.47
6 山奈 白芷 11.11 88 4.50 14 白芷 苍术 19.44 57 1.65
7 甘松 白芷 16.67 67 6.00 15 苍术 雄黄 34.72 36 1.04
8 甘松 山奈 16.67 67 3.43            

  图1 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35%和最大前项数为1的药对关联规则图

  (方形越大,则该药出现的频次越高;连线越多,代表该药组合的关联程度越高)

7 预防瘟疫的药组关联规则表
序号 关联规则 支持度
(%)
置信度
(%)
提升度 序号 关联规则 支持度
(%)
置信度
(%)
提升度
(前项) (后项) (前项) (后项)
1 白芷—甘松 苍术 11.11 100 2.88 11 苍术—白芷—甘松 山奈 11.11 88 7.88
2 苍术—白芷 甘松 11.11 100 6.00 12 苍术—山奈 白芷 11.11 88 4.50
3 甘松—山奈 苍术 11.11 100 2.88 13 苍术—白芷 山奈 11.11 88 7.88
4 苍术—山奈 甘松 11.11 100 6.00 14 甘松—山奈 白芷 11.11 88 4.50
5 细辛—甘松 苍术 9.72 100 2.88 15 白芷—甘松 山奈 11.11 88 7.88
6 白芷—山奈 苍术 9.72 100 2.88 16 苍术—甘松 白芷 16.67 67 3.43
7 白芷—山奈 甘松 9.72 100 6.00 17 苍术—甘松 山奈 16.67 67 6.00
8 白芷—甘松—山奈 苍术 9.72 100 2.88 18 苍术—细辛 甘松 15.28 64 3.82
9 苍术—白芷—山奈 甘松 9.72 100 6.00 19 苍术—甘松 细辛 16.67 58 2.47
10 苍术—甘松—山奈 白芷 11.11 88 4.50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预防瘟疫所载72首方剂,涉及136味中药,将其类别、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等特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中药特征与其预防瘟疫存在一定的关联规律,以此为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此方法对中药组方规律的分析仍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上,需中医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方可遣方用药,离开这一理法则意义不大。

  瘟疫首载于《素问·本病论》篇:“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6]。庞安常曰:“疫气之发,大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著一家,悉由气运郁发、有胜有伏、迁正退位之所致也。”庞氏认为瘟疫的流行与气运郁发、有胜有伏、迁正退位密切相关,这与现代传染病学中传染性、潜伏性是一致的。刘奎在《松峰说疫》中将瘟疫分为寒疫、温疫与杂疫,并根据不同类型疫病而采取相应治法,如热疫主以清热解毒、寒疫主以散寒解毒[7]。根据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来看,古人善用攻毒止痒杀虫药以避瘟解毒,驱散疫疬邪气,常用解表化湿、活血化瘀、温中补虚等中药,符合瘟疫以寒、湿、毒、瘀、虚为主的病机用药规律[8]。

  3.1 高频中药

  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有雄黄、苍术、细辛。三药均源于《神农本草经》,雄黄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本草经》谓之:“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冯氏锦囊秘录》记载“凡入病家、须避其邪气,不使染着,以雄黄末涂鼻孔,其行动从客位而入。”可见冯氏曾用雄黄涂鼻孔预防传染病。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雄黄主要含有砷化物,对病毒蛋白酶有灭活作用,因此抗病毒作用突出[9]。苍术长于燥湿健脾,能祛风散寒,兼有解表功效,明代·李中梓《本草征要》曰:“苍术燥湿消痰,发汗解郁。除山岚瘴气,弭灾诊恶疾。”苍术为治湿要药,辛温而理气化痰,发汗解郁,芳气辟邪,故先贤多用此药预防瘟疫。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北苍术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类、糖苷类、萜类、芳香族等化合物成分关,其主要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镇痛、抗过敏、抗溃疡、增强免疫功能、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等多种药理作用[10]。细辛主要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风止痛、通窍等功效,用其通畅诸窍,预防疫疬邪气久居内伏,实为良药,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曰:“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中药药理研究证实,细辛主要含黄酮及其苷类、咖啡酸酯类、挥发油等化合物成分,具有抗炎抗菌、解热镇痛、心脑血管保护、抗氧化、对呼吸系统影响等药理作用[11]。

  3.2 中药特征

  使用频率高的中药大多性温味辛、苦、甘,多属于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攻毒杀虫止痒药、解表药、补虚药、化湿药、温里药等,主归脾胃肝三经,心肺经次之,与古今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相符。故预防瘟疫当先以甘温之药顾护脾胃,辛温之药通畅气机、活血通脉,辛苦并用可开降宣泄。此外,运用大量芳香药物可以化湿袪浊、辟秽解毒、开窍醒神,少佐苦寒药物清热解毒、泻下通腑,配伍止咳化痰平喘药以驱散伏邪[12]。俞嘉言《瘟疫论》曰:“治法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中医预防瘟疫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解毒,此乃避瘟大法[13]。

  3.3 关联规则分析

  当以最小置信度35%、最小支持度10%和最大前项数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的药对有甘松-苍术、雌黄-雄黄、山奈-苍术、鬼箭羽-雄黄、朱砂-雄黄、山奈-白芷等。理气药与化湿药、解表药配伍较多,可内服以健运脾胃,匡扶正气;重金属类有毒药物相配,外用可驱邪避害,是一种重要的物理预防手段,体现了中医药在预防瘟疫中以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为主的用药特点。又设定最小置信度58%、最小支持度9%和最大前项数3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核心药组有“苍术、白芷、甘松、山奈”,“苍术、细辛、甘松”。苍术配白芷燥湿之力倍增,祛风解表,甘松、山奈理气畅中,同为芳香药可醒脾助运扶正气,亦能调和营卫祛疫疬。此外,苍术配甘松既燥湿健脾又开郁醒脾,细辛温肺解表,固守肺卫,又通窍不至邪气内伏,正如《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  结语

  数据挖掘技术在各大领域广泛应用,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4]。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有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如王明凯等[15]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新方组合分析等方法研究治疗瘟疫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研究发现治疗瘟疫前期以燥湿杀虫预防为主,发病时则以清热燥湿、泻火养阴、顾护脾肺为要,这与瘟疫以热、湿、毒、虚的病机相符合。本研究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预防瘟疫方剂进行频数及关联分析,得出了历代医家预防瘟疫的用药特点。可以发现,预防瘟疫先采用雄黄、磁石、朱砂、白矾、硝石等重金属药物以驱散疫疬邪毒,避免瘟疫传染;在饮用辛温芳香为主的方药,如藿香正气散之辈,可芳香醒脾,驱散邪气,健运中焦以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物质,强壮体魄。《中医方剂大辞典》预防瘟疫组方体现了中医以祛邪避瘟、扶助正气、重视脾胃为主的防治思想,擅长运用芳香族类、重金属类及其他矿石类药物。

  通过以上分析,临床用药规律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符合,对于现代防疫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历代医家在防治疫病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医药在现代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杰,李靖,梁腾霄,等.基于中医瘟疫理论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证特点及防治[J].世界中医药,2020,15(02):172-176.

  [2] 张伟娜,李兵,李立,等.古代瘟疫预防方法探析[J].陕西中医,2018,39(06):787-789.

  [3] 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4]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中药大辞典[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6]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7] 刘毅,张思超.《松峰说疫》疫病预防思想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01):25-28+32.

  [8] 李慧,李闻涓,侯宁宁,等.中医在瘟疫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0,17(02):14-20.

  [9] 丁新侃.朱砂和雄黄抗病毒药理作用新认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9):8-9.

  [10] 李涵,金香环,赵百慧,等.北苍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2019(03):72-73.

  [11] 王晓丽,金礼吉,续繁星,等.中草药细辛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3,9(07):68-71.

  [12] 李鸿涛,张明锐.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杂志,2018,59(06):536-538.

  [13] 陈仁寿.中医药辨治疫病的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0,17(02):8-13.

  [14] 熊文媛,肖永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式及其特点概述[J].现代中医临床,2014,21(01):44-46.

  [15] 王明凯,秦雪琴,岳丹,等.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瘟疫用药规律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20):5-11.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瘟疫方剂的用药规律,为现代中医药防疫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预防瘟疫使用中药,并分别查出其类别、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UCINET及NetDraw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纳入预防瘟疫方剂72首,用药136味,高频使用中药有雄黄、苍术、细辛、甘草、白芷等24味药,使用频率高的中药大多性温味辛、苦、甘,多属于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攻毒杀虫止痒药、解表药、补虚药、化湿药、温里药等,主归脾胃肝三经,心肺经次之。根据高频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甘松-苍术、雌黄-雄黄、山奈-苍术等,核心药组有“苍术、白芷、甘松、山奈”,“苍术、细辛、甘松”。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预防瘟疫组方体现了中医以祛邪避瘟、扶助正气、重视脾胃为主的防治思想,擅长运用芳香族类、重金属类及其他矿石类药物。中国历代医家在防治疫病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现代防疫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预防瘟疫;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挖掘;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