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第五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吴荣祖教授临证用药管窥(3)

2018-08-16 16:07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3.2泄泻案

  “泄泻”在临床上属脾胃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急性、慢性或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者多为急性,起病急,病程短,变化快;内伤者则以病情迁延、慢性反复发作为特点。老年人“泄泻”的特点多由本虚外感或饮食不慎导致急性发作,治疗及时预后尚可,失治误治则预后不佳,甚至有生命危险。

  张某某,女,78岁, 核工业二零九地质大队的退休职工。

  初诊(2013年1月8日): 1周前因子女带其外出就餐,后到滇池海埂大坝观光受凉,当晚出现腹泻,开始为稀溏便,后为稀水状,每日10余次,伴腹痛阵作,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严重影响睡眠,肛门时有粪水溢出,不能自止,不敢外出,需用卫生巾垫在内裤,同时伴有恶寒发烧,体温达38℃,自服“蒙脱石散、黄连素、泻立停等药”,并在社区门诊输液治疗2天,恶寒发热消失,体温正常,已无腹痛,其余症状则无改善,来诊。察其面色晦暗,少光泽,倦怠乏力,四肢手足冰凉,大便每日仍10余次,稀水样便,饮食欠佳,每日三餐进食1-2两馒头、稀粥,睡眠欠佳,诊其脉沉细弱,舌质淡体胖苔白厚腻,舌底络脉青紫。自诉平时食用青菜类寒性食物即感胃脘部不适,喜饮热水。此属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宜予温运脾肾,健脾除湿,涩肠止泻法,方用理中汤、四神丸合桃花汤加减。

  处方:   制附片8袋(相当于生药120g),吴萸10g,肉豆蔻10g,补骨脂10g,

  藿香10g,佩兰15g,五味子10g,干姜20g,炒白术15g,薏苡仁30g,茯苓20g,

  赤石脂20g,粳米10g,砂仁10g,炙甘草10g。        3剂

  煎服方法:开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每日3次。每剂药可煎服4次。。

  嘱:忌酸、冷、水果。

  二诊(2013年1月11日):服药后,腹泻明显减轻,2天后,大便每日1-2次,质软成形,亦无滑脱之症,睡眠改善,怕冷缓解,白厚腻苔较前变薄,脉象较前有力,辨治准确,效不更方,因患者已无滑脱之象,故于原方中去赤石脂,余药同前。继服3剂。

  煎服方法:同前

  3天后电话随访已痊愈。

  按:本案所患“泄泻”。 患者年近耄耋,五脏俱虚;且外出就餐,饮食不洁,直接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水谷精华不能吸收,反停为湿滞,发生泄泻;加之外感寒邪,侵袭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加重泄泻的程度,甚至发生滑脱的重症。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而冰凉、怕冷。四诊合参,该患者病位在胃肠,涉及脾、肾,属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宜温运脾肾,健脾除湿,涩肠止泻,方用理中汤、四神丸合桃花汤加减。

  制附片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故予之补火生土。肉豆蔻、吴萸味辛而苦,性燥热,既可温胃散寒,开郁化滞,又可下气降浊,五味子收敛止泻,赤石脂涩肠止泻,补骨脂补肾阳,干姜守而不走,温中阳,炒白术、粳米健脾利湿、茯苓淡渗健脾利湿,砂仁芳香醒脾,暖胃和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运脾,薏苡仁健脾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运脾肾,健脾除湿,涩肠止泻之功而效。

  3.3痿证、眩晕案

  “痿证”属临床上的疑难杂症范畴,无论教科书还是诸多验案报道常从“治痿独取阳明”着手,导师以“少阴病”立论辨治者颇为鲜见,且疗效显著。

  杨某某,男,68岁,退休职工。

  初诊(2015年1月6日):因“周身乏力2年,加重1月”来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周身乏力,曾到省级综合医院就诊,诊为“重症肌无力”,亦到上海医院(具体不详)诊为“焦虑症”,治疗用药叙述不清,症状时轻时重。此次发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上症加重,伴头昏如蒙、神差倦怠,由家人扶入诊室,察其面色晦暗,少光泽,流涎、言语不利、平素畏寒,四肢欠温,易疲劳,腰酸腿软、多梦,易上火。大便正常,小便清长,饮食一般,噩梦频频,诊其舌嫩红夹青体胖,苔白腻,舌颤,舌下静脉青紫,脉沉滑,双尺无力。既往史: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10年,高血压2年,肾上腺瘤切除术后1年余。证属:少阴阳虚,痰浊内蕴,心肾不交。治予温辅少阴,交通心肾,化痰醒脑,方用白通汤加味。

  处方:制附片24袋(相当于生药72g)葱白三根(带须),干姜20g,姜夏15g,炙远志15g,石菖蒲15g,川芎10g,炒白术15g,桂枝30g,天麻20g,茯神15g, 柏子仁15g,生龙牡各20g,焦柏10g,砂仁粒10g,炙甘草10g。  5剂

  煎服方法:生龙牡先煎30分钟,同时余药用开水浸泡30分钟,兑入同用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每日3次。共5剂,每剂药可煎服4次,约1周量。

  嘱:调畅情志,饮食清淡,忌辛辣、香燥、酸冷、水果、菌类。

  复诊(2015年1月13日) 服药后精神转佳,头昏减轻,言语较前流利,四末欠温,手足麻木,流清涎,胃脘部不适,舌脉同前。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

  制附片24袋(相当于生药72g)葱白三根(带须),干姜20g,茯苓40g,桂枝30g,炒白术15g,法夏15g,天麻15g,姜南星15g,柏子仁15g,石菖蒲15g吴茱萸10g,公丁10g,桂子15g,生龙牡各20g,焦柏10g,砂仁粒10 g,淫羊藿20g,川芎10g,佛手15g,炙甘草10g                   5剂

  煎服方法与医嘱同前。

  三诊(2015年1月20日)诸症缓解,效不更方,继服20剂,后患者到上海儿子家,电话来诉情况稳定。

  按:本案以周身乏力、头昏来诊,加之倦怠无力,属“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故诊为“少阴病、眩晕”,患者年近七旬,加之多种疾病缠身多年,脾肾阳虚,脾主中焦,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养四肢百骸,运化水湿,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蕴育其中,生化不利,则水谷精微不足以养肌、充肤、熏身、泽毛,反致聚湿成痰,影响气机升降,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则现头昏如蒙、神差倦怠,面色晦暗,少光泽,流涎、言语不利,阳虚不能温养则畏寒,四肢欠温,易疲劳,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小便清长,相火不密,上扰心神,则噩梦频频,诊其舌嫩红夹青体胖,苔白腻,舌颤,舌下静脉青紫,脉沉滑,双尺无力等临床表现均属少阴阳虚,痰浊内蕴,心肾不交之证。“白通汤”源于《伤寒论》,主治阴寒盛于下焦,可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于上,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亦能治疗手足厥逆,面赤等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故对本例患者治疗先予白通汤加味温辅少阴,交通心肾,化痰醒脑。方中姜夏、石菖蒲、炒白术化痰醒脑,生龙牡、炙远志、茯神、柏子仁重镇、养心安神,天麻平肝息风止痉,川芎血中之气药,桂枝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焦柏、砂仁粒、炙甘草收敛浮越之相火,使阳根下潜。二诊除继用白通汤外,加苓桂术甘以加强温通心阳,化气行水之功,生龙牡重镇安神,柏子仁养心安神,石菖蒲、姜南星、法夏化痰开窍,吴茱萸、公丁、桂子暖肝顺气,温中散寒,共奏温辅少阴,交通心肾,化痰醒脑之功。

  3.4胃脘痛案

  李某,女,62岁,退休,云南省建水县人。

  初诊(2012年5月8日)因“反复胃脘部隐痛5年,加重半月”就诊。患者近五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上症,曾在西医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口服“胃复春”,症状时可减轻,但病情不稳定。刻诊见: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时吐清水,泛酸、呃逆,神疲乏力,手足欠温,冬季尤甚,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肾健脾,散寒止痛;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附子100克(开水先煎3-4小时) 党参20克  干姜10克   芍药15克  陈皮10克  法夏15克  云苓20克  吴萸12克 肉桂10克 川芎10克     佛手15克  大枣5枚  炙甘草6克                  4剂

  嘱:附子开水先煎3-4小时,煮烂口尝15分钟后以舌尖感觉不麻为度,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15分钟即可。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酸、腥、油腻之品。每日一剂,每剂三次。

  二诊(2012年5月12日)上症明显减轻,时感腹部闷胀,饮食增加,大便稀,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脾胃虚寒,中焦气滞,以益气健脾,理气和中,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味。处方:党参15g  茯苓20g   白术10g  干姜10g  陈皮10g  法夏15g  木香10g  砂仁5g  吴萸12g   怀山药15g   炒谷麦芽15g  大枣10 g 生甘草6g           5剂

  三诊(2012年5月17日)

  已无明显不适,腹胀减轻,纳可,大便成形,舌质淡,脉沉细。证治同前。原方继服。5剂。四诊、五诊原方继服,共计60余剂。

  2012年8月10日复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因“反复胃脘部隐痛5年,加重半月”就诊,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附子理中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绞痛、手足厥寒、饮食不进等症。该患者脾胃阳虚,納运不健,胃失温煦,中寒内生,故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明代张景岳认为“阴阳”为总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阴阳既明,则天下之病,不能出此八者。”针对脾胃阳虚者,当抓住“阴阳”总纲,“阳化气”主司全身的功能运动,“人生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命门之火生,则“形”才能成。先天之阳气旺,后天之阳气方得以生。故理中汤加附子乃治疗脾胃阳虚病变的根本。另脾胃阳虚,燥从湿化,火为土之母,扶肾以温脾阳,取所谓“虚则补其母”之意,阳复阴退,中寒不存,燥湿协调,升降有序,中土之患自然消除。香砂六君子汤见于《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四,主治脾胃虚寒,食少作呕,或中气虚滞,恶心胀满等症。该患者证见脾胃虚寒,中焦气滞,正合此方主治。方证同一,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