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临床 > 学术思想 >

宋人整理《千金要方》特点(2)

2014-07-11 16:5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高海燕 浏览:

  重系统化

  一般而言,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材料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以便于使用的活动。

  从《千金要方》新雕本与宋校本两版本篇次篇题的异同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后者重系统化的倾向。如新雕本卷一《用药第六》中有“药藏贮拟宜法”,详尽说明了各类药物储藏的具体措施。宋校本则将“药藏贮拟宜法”从《用药第六》调整出来,独立成篇为《药藏第九》作为一个专门问题讨论,使365种药物的七情和合、服饵、储藏等构成关于药物的系统论述。

  又如,新雕本卷六“七窍篇”有“耳方”,卷二十“膀胱腑篇”亦有“耳方”。从医理上分析,该本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一是以发病部位归类,将部分“耳方”置于七窍卷中;一是以发病部位所属即“肾开窍于耳”归类,将部分“耳方”置于膀胱卷中。宋校本则统一按照发病部位归类,将所有耳病合并到《七窍·耳病》,这样不仅便于查阅,而且有助于对七窍病的系统认识。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治眼病方”。宋校本则将这些方剂调整到《卷六·七窍病上》,是按发病部位编排方剂,增强了七窍病的分类与证治的系统性。

  重实用性

  检宋校本30卷,无宋人校改原文的任何标志。详而论之,宋人全面整理《千金要方》,正其讹谬、补其遗佚、删其重复、缉其事类、类聚其条文,特别是宋人据诸家本草、前古脉书及《素问》、《灵枢》、《甲乙》、《五鉴经》、《千金翼》等数十余种医书所增补的大量医学资料,均未标识其文献出处,与原文融为一体。

  考中医文献史,现存最早使用文献标识法的古医籍,当为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陶氏以朱字和墨字来区别《本经》与《别录》文字,以大字书写两书的药条正文;此外,以小字增入了较详细的注文。后世则以雕版的阴文、阳文代替朱墨分书。文献出处标识法,使文献的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属,在文献整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北宋处于由手抄转向版刻的过渡时期,宋以前的雕版印刷术未见用于印制医书。北宋一般采用广采博搜、校正汇纂、标志明确等编书办法,以尽可能保存前代资料,并便于探明其发展源流。

  从《千金要方》宋校本来看,宋人参考采用了数十种医籍,却没有标明其出处,这当为校订古医书之大忌。对此他们在凡例中特别进行了说明,其文云:“凡诸方论,今各检见所从来及所流派。比欲各加题别,窃为非医家之急。今但按文校定,其诸书之名则隐而不出,以成一家之美焉。”这就表明,他们认为方书之用贵在便于临证查检,标明文献出处并非医家之急,故隐去诸书之名。表明了宋人将《千金要方》视为实用性临床方书,故务在简易,重临床实用的校书原则。( 曾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