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针灸治疗 >

五官科病症——牙痛

2010-04-23 09:42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概述】
 
    牙痛是由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及冠周炎等引起一个共同症状。当急性发作时,疼痛十分剧烈。其中,急性牙髓炎表现为间歇性的阵痛,夜间加重,病人不能明确指出患牙;急性根尖周围炎则为持续性疼痛,患牙的位置病人不能正确指出;急性冠周炎有明显的牙龈红肿。

    针灸治疗牙痛,现代有大量报道,对不论何种原因所致的牙痛均有止痛效果。但是究竟以哪一种最为显著,曾有人作过观察分析,发现针后止痛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急性根尖周围炎,急性冠周炎次之,急性牙髓炎较差[1]。针刺止痛效果还与得气效应有关,有人还发现,针刺四肢穴如能刺发激发针感上达头面者疗效较佳,不敏感者止痛效果较差,因此认为如在针刺过程中控制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强化循经感传的程度将有助于提高镇痛作用[2]。就所集千余例统计,针刺止痛的有效率平均在80%左右。

    针灸治疗牙痛,主要目的在于镇痛,故一旦疼痛缓解,即应积极治疗病因。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冲阳、颊车;2、合谷、下关。

    配穴:太阳、昆仑、内庭、太冲。

    (二)治法

    主穴为主,上牙痛针第一组,下牙痛针第二组,止痛不理想时加配配穴1~2穴。颊车、下关直刺深刺,使针感向齿根传导,太阳以45度角向齿根缓慢捻转进针,深至1.5~1.8寸;合谷、冲阳、内庭、针尖向上,以“气至病所”手法,促使针感往病所方向传导;昆仑穴,针尖斜向外踝前缘刺入,深3~5分;太冲捻转进针,深约0.8~1寸。上述穴位得气或感传后,均采取捻转结合提插法运针2~3分钟。捻转频率100~140次/分钟,角度150~180度左右,提插幅度0.5厘米,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然后留针20~40分钟,每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75例,有效率在94·1~100%之间。其中“气至病所”者效果显著优于气不至病所者[2~5]。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液门。

    (二)治法

    一般仅取患侧,效不显时加取对侧。令患者正坐,自然握拳放于治疗桌上,在手背四、五指缝尖上方约0.5厘米处,避开可见静脉,取28号1.5寸针,顺掌骨间隙刺入0.5~1寸左右,捻转提插以得气为度:局部酸、胀及有触电感向臂肘放射。先刺患侧穴,留针15分钟,如疼痛仍未显减时,加刺对侧,留针20~60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出针后稍压针孔片刻。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各种牙痛病人385例,结果显效303例,有效7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7.9%[7]。
 
   
体针(之三)

    (一)取穴

    主穴:手陷谷

    手陷谷位置:在手背第二、三指掌关节后的掌骨间,二、三掌骨小头后方陷中,握拳取之。

    (二)治法

    选患侧穴位,局部消毒,以1寸毫针,针尖向腕斜刺入穴位,进针3~5分,针刺手法用重提轻插,配合吸气时针,呼气时提针的泻的手法,留针20~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一般治疗1~2次。

    (三)疗效评价

    上法共治疗1200例,1次治愈1026例,2次治愈103例,总治愈率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