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趣事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杏林大观园 > 杏林趣事 >

景区景点attractions

>>

清代名医王清任与补阳还五汤的故事(中风名方)

2018-06-15 11:14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本文为《杏林趣事》专栏第21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

  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故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作用,是王清任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有关该方剂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赖气血运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王清任医林改错”泥人张彩塑

  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为武痒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歧黄术。约20岁开始行医,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寓北京,他的医疗技术“名噪京师”。王氏治学严谨朴实,著《医林改错》之卷,对我国的临床医学和解剖学颇有贡献,特别是他的活血逐瘀法则,多为后世医家所崇。

  王清任善用黄芪,在所制的补气方中,黄芪的应用次数较多、用量亦重。补气方的配伍原则,多用活血药配伍,补阳还五汤是其代表方剂,多为后世医家所沿用,成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经典名方。直到今天,补阳还五汤仍为治疗中风瘫痪不可多得的有效良方,被国内外医学界予以高度评价。

  陈大爷因为出现左侧上下肢瘫痪,不能起立,被送往医院治疗。检查后发现他不仅左上下肢不能活动,而且口角向右歪斜,语言对答不太流利,舌体也歪斜,血压高达170/110毫米汞柱。是典型的中风偏瘫(中医称为中经络)。

  医生给他用了一个古方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3次温服,并配以体针治疗。吃了12剂后,陈大爷的舌体不歪了,左上肢可抬举过头,手虽然无力,但却能握持物体,下肢可在搀扶下行走,血压降为140/90毫米汞柱。

  又继续服用10剂后,他的左上下肢又能运动自如,甚至可以自理生活。陈大爷愈后,逢人就说这古方好。这位医生开给陈大爷的古方就是——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著的《医林改错》一书。其歌诀是“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淤滞用桃红”。

  经典方

  补阳还五汤

  方药:生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去土)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正气亏虚,脉络淤阻,筋脉肌肉失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舌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是古今治疗缺血性中风及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常用方。它之所以能成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名方,除了临床疗效较好以外,还因其制方理论独到。

  在清代王清任之前,古人对中风半身不遂多以风、火、痰、湿论之,而王清任认为亏损元气是半身不遂的本源,要治半身不遂必须补气活血通络。由此,丰富了中医对中风理论的认识,确定了其对中风治疗的思路和方剂。此方的组成,不仅反映了王清任的这种思想,也很符合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即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之意; “血为气母”,即血能载气。故气与血密不可分。方中气药与血药主次分明:黄芪为补气药,是主药,其用量数倍于其他诸药;而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红为活血化淤通络药,与黄芪相辅相成,共显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现代药理学也证实,此方确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强心,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抗炎、增强免疫的作用。因此,对于中风病人,通过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就能有效治疗其后遗症。

  根据补阳还五汤的作用原理,以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目前临床上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西药或针灸等疗法治疗脑血管病、缺血性中风、颅内手术后遗症、颅脑外伤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血管性头痛、高血压性肢麻、跛行、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肾炎、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早期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及突发性耳聋等病症。而黄芪的用量,专家主张从小量开始,一般是30~60克,然后再逐渐加大剂量。

  不过,补阳还五汤主要还是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和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瘫痪、截瘫。如果初得半身不遂的人,服用本方可酌情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防风;如已病三两个月,在用补阳还五汤之前,曾用寒凉药物过多,则需在本方上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需加党参12~15克。如果与西药、针灸等疗法配合应用,疗效会更好。并且,治愈后还应该坚持服药,以免复发。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应忌用。

  本方对瘫痪过久,病情严重的人,虽然不能治愈,但可防止病情加重。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大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扳不直,脚弧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图片来源于:杏林大观园)

  有没有被以上故事吸引到?小编告诉你,想了解更多中医药传统文化,可以到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进行参观了解!

  杏林大观园在园区中心部位建造一座占地180亩的“国药博览园”,其中中医文化展览馆占地12亩,建筑面积3,600㎡。包括“歧黄之术馆”、“滇南本草馆”、“中华医史馆”、“中华药史馆”“少数民族医药馆”五个展馆和一条60平米的“历代中药经典处方长廊”。以绘画、雕塑、文物等多种仿真手法,由浅入深、有血有肉,系统重现了五千年中医理论、中医诊疗方法及中药加工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杏林大观园)

  参观地址:石林县台湾农民创业园黑龙潭路一号杏林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