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学习体会 >

论仲景的“防患于未然”思想

2013-12-01 15:59 来源:艾丙 发布人:岐黄 浏览:

   从古至今,我们便推崇着一种思维,即“防患于未然”,警示我们做事要未雨绸缪。而“防患于未然”是指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这种思想无处不在,在历史长流中也从未消失。

  今天,我要谈的是疾病治则里的“防患于未然”,即治未病,就是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人抗病能力,防范于未然,也就是现代医学所强调的个人预防保健。全球大约只有5%的人群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而亚健康人群约占全球总人口的75%。这些亚健康人经常有些不舒服,但又查不出具体的病,持续发展下去,就很可能衍变成疾病,及时“治未病”,力争阻断往疾病方向发展。可见,“治未病”思想早已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也提示了“治未病”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意义。而仲景也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在治疗疾病时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的一本巨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思想: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并以“五脏元真通畅”作为指导原则。“未病”一词最早是见于《内经》的,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因为独特的科学见解,为后学者提供了永无止境的科学实践课题。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发。张仲景的成就之一就是其所著的《金匮要略》比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什么是治未病,怎样治未病,同时也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

  《金匮要略》中提到:“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意思是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疗肝病的同时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中工不懂得肝病可传脾,只知见肝治肝,往往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此条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著作中也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未病前应当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简明地阐述了治未病的指导原则。张仲景依据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治肝实脾为例阐明了已病后对未病脏腑在治疗上的预防措施,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先治或先安未病的脏腑,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

  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1)无病重防。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2)既病防变。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是仲景“治未病”的中心环节。(3)慎治防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张仲景列举了大量临床上因为医家误治而引发严重不良后果的例子以警示后人,如“淋家,不可发汗,复汗必便血”等。

  张仲景所论述的治未病思想,对后世临床医学影响深远。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曾经说过:“养生是人类保健最基本的认知空间和修为手段,是‘治未病’的基石;体质是人体内在的固有特质,与发病及防病治病的联系至为紧密,把握了体质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治未病’的主要矛盾;亚健康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通病’,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和阻断亚健康的发展,将成为‘治未病’最直观的表达和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的思想,对于现代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比如目前医学科学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科技发展,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健康损害越来越显现,SARS、艾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预防更比治疗重要,单纯的修补医学已经是很不适应今后的医学发展,治疗和防护两手抓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