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学习体会 >

《金匮要略》之“治未病”

2013-12-01 16:00 来源:程玉超 发布人:岐黄 浏览:

  东汉张仲景,史称“医圣”,对“治未病”有着独到的研究。

  据《针灸甲乙经》记载:一天仲景与侍中王仲宣相遇,仲景说他已经患病了,到四十岁的时候眉毛要脱落,然后过半年就会死去,并且告诉他服五石汤可免除。俗话说“忠言逆耳”,王仲宣嫌仲景的话难听,就没有服药。后果如仲景所言,王仲宣到了四十岁时先是眉落,继则死去。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张仲景诊查未病的造诣是很高深的。

  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一、无病重防。在健康状态下,重在摄生以防病,一方面,充分认识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致病的规律和特点,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另一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保洁、忌冷食、勿贪食,且保持精神愉悦,做到起居有常,“房室勿令竭之”,在此基础上通过导引、吐纳等方式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保持“五脏元真通畅”的生理状态,使病邪“无由入其腠理”。二、既病防变。此为仲景“治未病”的中心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要早期治疗。在疾病之初,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治疗,尽量祛邪于萌芽阶段。其次,治未病的脏腑。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也必然成为病理状态疾病传变的内在依据。为此,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在《金匮要略》中就写到“见肝之病,之肝传脾,当先实脾。”三、慎治防变。仲景列举了大量临床上因为医家误治而引发严重不良后果的例子以警示后人。如“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等。仲景还将顾护脾胃作为慎治防变的关键环节,在施治过程中念念不忘“勿犯胃气及上二焦”。

  “上工治未病,何也”。《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统领其后篇章,并贯穿始终。

  开篇从脏腑整体观论述,写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另有“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意即五脏之精气充沛、畅达,则脏腑功能协调有序,人体便平安健康。体现了仲景的发病观:即将正气的御邪作用放在首位,强调内因的主导作用。根据其精神,在临床预防外感病时,注重调补人体的正气——虚者补之;气血精液不畅达者疏导之。务必保持其气血精液的充沛、畅达,脏腑功能的协调,使其正气御邪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免受外邪的侵袭,映证了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一理论在防病学方面的指导意义。

  条文(2、7)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了未病前的养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治疗,并将夫人比拟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阐明“养慎”的道理,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此后,条文(3、4、5、6)分别从四诊法论述治未病理论,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条文(8)从自然整体观提示顺应自然气候。以上都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条文(11、12)从内外整体观进行论述,说明脏属阴,腑属阳;口近乎内,四肢属外。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轻浅易治,故“如腑即愈”等,均强调了已病防变的思想。

  综上,《金匮要略》一开篇已将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题为纲领。

  而其后篇,进一步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包括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阐发。

  百合病言“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历节病言“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并且指出在饮食上,过食酸咸容易导致历节病;“太阳病,发汗太多”及“风病,下之”,“疮病虽身疼痛,不可发汗”致痉病;发汗则致心烦、口燥,误攻下则致呕吐、呃逆,误涌吐则致虚烦不安等为百合病汗、下、吐法误治病变。以上则强调疾病误治易导致疾病发生他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病失治则外湿内传;百合病失治可见口渴发热;虚劳病失治可致“风气百疾”等。由此阐述了各疾病失治所产生的变证,从而也强调了正确治疗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中谈及治未病方法,重在虚实异治——仲景仍以肝病为例,言“见肝之病,补用酸,助且焦苦,宜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因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所以补用酸,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调和中气,所以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不仅补脾,含有运脾、调和肝脾,实脾舒肝等在内,这是治肝虚的方法。

  肝有体有用,肝虚用补法,或助心,或益脾之法,体现了“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义。肝实而脾虚者,则宜补脾舒肝,突出了“虚者补其不足,实则泻其有余”,肝虚者,宜补肝顾脾;肝实者,宜泻肝顾脾。虚实必须异治,然兼顾脾脏则一,这是治疗肝病的一项重要原则,否则虚者复攻之,是犯虚虚之禁;实者补之,是犯实实之戒。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从祖国医学整体观和辨证唯物史观出发,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何谓治未病,怎样治未病精辟地论述了一切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以及怎样“防患于未然”。《金匮要略》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实际上是现在的各类疾病学、治疗学、保健及预防医学的理论方法上的奠基者,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