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学术传承 >

夏惠明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总结(2)

2014-02-19 10:40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2.2继承传统手法,重视手法基本功

  《医宗金鉴》指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熟记手法的动作要领外,刻苦训练更是必不可少的。

  一指禅推拿疗法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为诊察手段,强调审证求因,因人而治,因病而治,因经络而治。临床手法操作遵循“循经络,推穴道”的原则,将意气集定于“指”(主要是大拇指),在经络穴位上施术,以激发经气运行,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一指禅推法用大拇指的指峰、指腹或偏峰面施术于一定穴位,因其接触面积小,压强大,加上持续而有节奏的操作,所以对全身各部穴位都能力透。为此,一指禅推拿疗法特别重视功法锻炼和手法训练,要求学习者勤练“易筋经”功法和苦练手法基本功,以具备深邃的功夫与熟练的手法,方能达到“均匀、有力、柔和、持久和深透”,这样才能在治疗时得心应手,手到病除。

  手法是一种技巧,是一种高级运动形态,技能性强,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必须强调与重视手法基本功的严格训练,一定要按照特定的技巧与规范化的动作要领掌握正确的手法。教师的精心指导与学生的刻苦练习,两位一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使手法底子扎实,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使手法功夫达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高度。

  2.3论治之道,重“补、泻、通”三法

  推拿的基本治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部位和穴位,推拿的基本治法可归纳为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夏老根据推拿的临床特点,尤其重视推拿补、泻、通三法。

  推拿的补、泻是八法的核心。《灵枢·经脉》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推拿的补泻作用是以不同手法刺激人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使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产生相应的变化。决定手法的治疗作用,一为手法的性质和量,二为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临证时如何在手法治疗时体现补泻作用?首先,应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合理地采用各种手法,不要机械地认为某些手法为补法,某些手法为泻法;其次,应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的病因病理知识,不能盲目地施以补法或泻法。补泻是相对而言,离开经络穴位的作用、患者体质、疾病的性质谈论补泻均是片面的。例如,临床运用较广的轻重补泻手法,在软组织损伤疾患的治疗中,不能拘泥于用力轻重、刺激强弱、时间长短来选用手法,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治疗,现代医学认为受压神经根周围存在无菌性炎症、水肿,而中医辨证多为实证,若施以泻法(用力重、刺激强)之手法,将不利于局部炎症及水肿的消除,对疾病的恢复不利。推拿临床由于与现代医学的密切联系,临证时应强调中西医互参,辨证辨病结合,灵活应用手法的轻、重、快、慢、顺、逆,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手法以“通”为用。推拿是以经络学说为治疗的理论基础,通法是推拿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法,《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曰“形数惊恐,络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髎药”,说明推拿具有舒经通络之功,经络通,气血行,方能达到“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经络发生病变的主要机理是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临床常以痛、肿、瘀、麻等证候来表现,推拿治法中的通法即是通过舒经通络之功,以止痛消肿、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按证而言,实证宜通,虚证宜通,虚实夹杂者也宜通,这在运动系统疾患的推拿治疗中尤为明显,所谓“通则不痛”;按手法之施术而言,无论是理筋类手法,还是正骨类手法,始终贯穿着通法的基本原理,所谓“松则通”、“理则通”、“正则通”、“顺则通”即是此理;而手法的基本要求“柔和”、“持久”、“均匀”、“有力”、“深透”亦是以通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