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学术传承 >

杨仁德导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

2014-01-10 10:30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文山州中医医院 陈怡 指导老师 杨仁德

  摘 要 导师杨仁德副主任医师是云南省第二批老中医师带徒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多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验丰硕,言传身教,擅长内、妇、儿科及疑难杂证,尤其对脾胃病、小儿病、咳喘病的研究造诣精深。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总结导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杨仁德

  1、强调辨证为中医治疗的核心

  辨证为中医诊断疾病、论治处方之核心。这其中“辨”字又为关键之所在,要领悟“辨”字的真正内涵或是临床熟练运用“辨”法来提高疗效,需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加以体会和总结,并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导师在多年临床经验中做到了“临证四辨观”,即“辨病识疾、辨证立法、辨症处方、辨药择优”。“ 辨病识疾”是“四辨”中的第一步。在接诊询问患者主诉、病史以及相关西医治疗及检查情况后,首先对于“病”作出“一辨”。“ 辨证立法”是在辨病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症状、证候信息采集、归纳、分析的过程。由于个体体质不同,同种疾病在不同机体内的演变过程反映在外的表现有所不同,故同种疾病可表现出不同证型,而不同的疾病也可有同样的证侯表现,而出现相同的证型。“证”的辨别直接关系到中医对治法的确立及疗效的保证,所以在对“病”的辨别诊断之后,根据四诊合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将其慨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型”,以便能针对患者的个体确立治则、治法。在明确诊断,治则之后,就是实施治疗处方用药。这项主要通过“辨症处方、辨药择优”来实现的。在选药配伍成方时,导师在临证多是灵活选用经方、时方,并根据病症予以加减,使之符合患者个体疾病来处方施治。此时最重视同类药的性味、功用、归经的细微差别的“辨析”,进行“一药多效”的“辨药择优”而用。为病寻药、为证择药,选择针对患者现病症有多重功效之药来入方。但用药入方时,还须耐心斟酌药味的差异、所施治的病症,辨药入方,同时还要不违背“辨证施治”的宗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之灵魂。处方中的药物配伍与证型要相一致,不可忽视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方药配伍亦不能杂乱无章。同时耐心体会和积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等在临床运用中的细微的差异,一选取最适合患体的药味入方,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方固药。“为药寻病,为证辨药”也是提高中医疗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导师的这些临证思想和经验强调了继承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为提高疗效,提倡汲取现代医学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医学诊断与实验室的技术与“辨病,辨证,辨症,辨药”这四辨灵活结合,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积极整合中、西医可用之术,在“辨”字上下功夫钻研,这样才能发扬中医优势,与时俱进,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作出准确地判断和取舍,不断提高中医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