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学术传承 >

吴佩衡临证特色探微及临床运用之二(6)

2014-01-07 11:21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案5:发热“不退”(扁桃体化脓、麦粒肿)

  患者某,女,5岁。于2010年7月21日初诊:其奶奶代诉:一年来参加了多个“特色班”,较疲劳,经常感冒、咳嗽,扁桃腺发炎、发热,每次均输液治疗。周末参加“考级”适逢阴雨,考后即感不适,头疼咽痛,眼睛灼热,下午发热,体温39.5℃,急赴医院就诊,诊为:急性扁桃体化脓、麦粒肿。医生决定手术取除麦粒肿,因患儿体温较高,担心手术感染,决定先输三天抗生素再手术。患儿不愿意,全家人携同前来求诊(已是晚上九时许)。症见:面红,流泪,左眼红肿,眼睑下有一较大麦粒肿,扁桃体极红肿、化脓,恶寒,手凉,无汗,体温39.8℃。脉浮紧重取无力,舌淡红苔白腻。此稚阳幼儿,过劳伤正,正虚阳弱,寒滞经脉所致。当扶阳解表,温经散寒。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附片30g,生麻黄6g,细辛4g,葛根8g,姜半夏8g,桔梗6g,生姜10g,甘草8g。(嘱第二剂去生麻黄,加桂枝、杭白芍各10g)

  次日下午3时许,患儿奶奶急匆匆走进诊室,手拿昨日处方焦急地说:“昨晚服药后今天上午体温降些,午睡后又发热, 39℃。”笔者说:“不着急,请稍等。”让其打电话回家,嘱家人待患儿安静1h后再量体温。奶奶十分焦急不安,不断催促,“请再加点退烧药!”笔者答:“不用。” 1h后,家人来电话说:“体温降至37.3℃,孩子已思饮索食,精神好点。”笔者嘱其服昨日第二剂药。

  2010年7月27日二诊:体温正常,咽已不痛,左眼麦粒肿减小。纳稍增,扁桃腺已不红,无脓点,尚稍肿。但易出汗,手足凉,喷嚏、清涕少许。脉沉缓,舌淡苔薄白。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之。

  附片30g,桂枝10g,杭白芍8g,防风8g,姜半夏8g,桔梗6g,大枣3g,生姜6g,甘草8g。

  上方服二剂后,纳增,二便调,症平。

  按:患儿扁桃腺化脓、麦粒肿、高热,似一派阳热之象。然笔者不为其惑,断为正虚阳弱,寒滞经脉之证,径以麻辛附子汤加味投之。药后次日体温“不退”,仍不为所惑,笃信初诊之诊断、方药无误。此时此刻,医者的自信、冷静尤为重要。据此,不但服完初诊之药即热退肿消,也使患儿免除了眼部手术之苦。此非吾之功,乃扶阳温经方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