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针灸推拿 >

罗铨教授治疗虚劳病的经验(5)

2014-02-07 11:10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岐黄 浏览:

  五、医案举隅

  (一)肺气虚

  周某,男,71岁。初诊时间:2002年1月26日。因反复感冒一年余就诊,患者一年来感冒反复发作,经多种中西药治疗无效。刻下:神疲乏力,晨起流清涕,语声低弱,怕冷,恶风,自汗,纳差。

  查体:T:36.7℃,R:20次∕分,形体消廋,咽无充血水肿,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罗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西医诊断:免疫功能低下。

  中医诊断:虚劳(肺气虚弱)。

  治法:补肺益气固表。

  处方:黄芪30g,太子参30g,山药15g,炒白术15g,防风15g,桂枝10g,炒白芍15g,粉葛30g,茯苓15g,陈皮10g,麻黄根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甘草10g。三剂,水煎服。

  二诊:诉晨起流涕及出汗明显减少,余症及舌脉同前。治疗已显效,守前法叠进。

  三诊:出汗、流涕已止,精神好转,纳食增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卫气已固,肺气虚尚未根除,原方去桂枝、炒白芍、粉葛、麻黄根、生龙骨、生牡蛎,加麦冬15g、五味子10g敛肺益气。五剂,水煎服。

  三诊后自按三诊方抓中药五剂,服后随访一年未再感冒。

  按:本例为肺气虚之虚劳,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使感冒反复发作。罗老认为此病虽为肺气虚之证,但肺主皮毛,肺虚必有表虚相随,治疗要在补益肺气的同时加以固表,故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加桂枝、炒白芍、粉葛增强益气固表之力;太子参、山药补益肺气;子盗母气,肺虚累及脾胃,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麻黄根、生龙骨、生牡蛎敛汗固表。按此方药服五剂后,卫气得固,原方加减,以玉屏风合生脉散为主,补肺益气固表,疗效显著,宿疾年余未发。

  (二)心血虚

  李某,女,56岁。初诊时间:2001年7月9日。患者半年前因“胆结石”行“胆囊摘除术”,术后身体恢复不佳,三月前出现心慌怔忡,汗多,头昏乏力,不思饮食,失眠多梦,自服“归脾养心丸”症状无明显好转。

  查体:Bp:90∕60mmHg,贫血貌,形体消廋,HR:104次∕分,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数。

  血液细胞分析:RBC: 3.3×1012/L,Hb:9.3g/L, WBC:4.1×109/L,N:68%,L:30%,M:2%。

  诊断:西医诊断:营养不良性贫血。

  中医诊断:虚劳(心血虚)。

  治法:益气养血。

  处方:炙甘草20g,阿胶10g(烊化),太子参30g,桂枝10g,黄芪30g,大枣15g,生地15g,当归15g,炒杭芍15g,炒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砂仁8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三剂,水煎服。嘱加强饮食营养。

  二诊:药后心慌明显好转,胃纳渐增,夜眠转安,舌脉同前,药证相符,应手得效,续进五剂,再观疗效。

  三诊:诉心慌已愈十之八九,出汗明显减少,纳食可,夜寐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查体:Bp:110∕60mmHg,面色较前红润,形体消廋,HR:89次∕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复查血液细胞分析示:RBC: 4.1×1012/L,Hb:11.1g/L, WBC:5.2×109/L,N:65%,L:33%,M:2%。

  诸症好转,恐久用桂枝滋生燥热,故去桂枝;心慌、出汗好转去生龙骨、生牡蛎,再进五剂。

  按:本病例为术后失于调养,脾不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血虚致劳。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系症状,罗老辨治时选用炙甘草汤重在滋养心血,因气血同源,补血加益气双管齐下,事半功倍,疗效显著。罗老处方时在益气补血的同时,加入炒白术、茯苓、陈皮、砂仁健运脾胃,以助补益药之吸收。

  (三)肾阴虚

  杨某,男,65岁。初诊时间:2000年10月30日。因头昏耳鸣三年就诊,刻下:头昏耳鸣,腰酸腿软,烦躁失眠,口干舌燥,健忘,大便秘结,3~5日一行。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最高血压为“170∕115mmHg”。

  查体:Bp:150∕95mmHg,形体消廋,HR:90次∕分,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2级,高危组。

  中医诊断:虚劳(肾阴虚)。

  治法:滋补肾阴。

  处方:灵芝15g,制首乌30g,桑椹子15g,熟地15g,枸杞15g,三七5g,龟胶10g(烊化),黄精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当归15g,火麻仁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砂仁8g,甘草10g。三剂,水煎服。

  二诊:诉夜眠明显好转,头昏耳鸣稍有减轻,自药后大便已两日一行。

  查体:Bp:140∕80mmHg,HR: 81次∕分,舌质红,少苔,脉细。

  舌脉同前,药证相符,初显疗效,原方续进五剂,以观动静。

  三诊:诉二诊后,随服药次数的增加,头昏症状逐渐减轻,耳鸣已减十之七八,腰膝酸软及口干也明显好转,大便每日一行,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患者诸症渐平,有向愈之势,改服我院院内制剂灵芝益寿丸,每日两次,每次10g,善后巩固。

  按:本病例为肾阴虚之虚劳,以灵芝益寿汤治疗最为合适,灵芝益寿汤是罗老积四十余年临床经验归纳总结的治疗肾阴虚之经验方。因患者阴虚症状较重,罗老在灵芝益寿汤中加入二至丸以加强滋补肾阴的力量;阴虚肠燥,加当归、火麻仁养血润肠通便;烦躁,失眠,加生龙骨、生牡蛎以镇静安神;方中加入归肾、脾、胃经之砂仁,该药既能芳香醒脾助消化又能温脾化湿防滋阴药败胃伤脾,该方配伍得当,药效卓著。虚劳的治疗非一朝一夕之功,须缓进慢补,勿操之过急,在诸症缓解后罗老改用药力持久的丸剂治疗,其意在此。

  (四)脾阳虚

  柏某,女,27岁。初诊时间:2001年3月1日。因神疲乏力半年就诊,患者半年前因“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治疗消化道出血痊愈,但半年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返酸,大便稀溏,曾自服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症状不减。

  查体:面色萎黄,剑突下有深压痛,无反跳痛,肠鸣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

  诊断: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

  中医诊断:虚劳(脾阳虚)。

  治法:温中健脾。

  处方:附片30g(开水先煎2小时),高良姜15g,肉桂5g,潞党参30g,炙黄芪30g,炒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5g,煅瓦楞子15g,砂仁8g,陈皮10g,元胡15g,甘草10g。三剂,水煎服。嘱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二诊:药后诉腹胀、返酸好转,饮食增加,已无腹痛,大便成形,舌脉依旧。

  部分症状减轻,原方去煅瓦楞子、元胡,继进三剂,巩固疗效。

  三诊:诉诸症减轻,精神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病情日渐好转,改桂附理中丸长服,以彻病根。

  服桂附理中丸一月半后,病痊愈。

  按:罗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如脾胃虚弱,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机体缺乏水谷精微之濡养,日久虚劳难免。本病例正为胃疾所致脾阳虚之虚劳,罗老治以附子理中汤,附子、肉桂、高良姜温中,潞党参、炙黄芪、炒白术、山药益气以助阳,茯苓、砂仁、陈皮健脾,元胡行气止痛,煅瓦楞子以制酸,全方共凑温阳健脾之功,方证对路,获效极速,月半即瘥。

  著者简介:李晓,女,49岁,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项目研修人员、罗铨教授学术继承人。专业方向为老年病,擅长诊治老年病、心血管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