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针灸推拿 >

管氏奇经八脉经络辨证学术经验简介(3)

2014-01-05 16:37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岐黄 浏览:

  三、奇经八脉理论的针灸临床运用

  奇经理论在经络辨证针灸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举例说明奇经理论在针灸经络辨证中的临床运用:

  例1.外伤性截瘫(LI-2压缩性骨折,脊髓损伤)

  王某,男,38岁,农民,1984年9月10日初诊。

  双下肢瘫痪5月。患者1984年4月17日在盖房时,屋梁倒塌,压伤左肩背部,当即昏迷不省人事。经某医院急救后,病人复苏。左上肢不能活动,双下肢弛缓性瘫痪,反射消失。X线摄片提示:左锁骨骨折;胸l2—腰1椎错位并腰l腰2椎压缩性骨折。经住院治疗后,锁骨骨折愈合,后遗双下肢瘫痪,大便3~5日一行,间歇性尿失禁。

  检查: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肌肉萎缩,肌张力增高。左下肢肌力I级,右下肢肌力Ⅱ级。膝腱反射、踝反射亢进。下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消失,股上部及腹股沟触觉、痛觉减退,双膝以下皮温下降。舌淡夹青,苔薄黄,脉细涩。

  经络辨证:胸l2—腰1椎错位并腰l腰2椎压缩性骨折,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肌肉萎缩,肌张力增高,舌淡夹青,苔薄黄,脉细涩。证属:骨断筋伤,督脉受损,瘀血凝滞,经筋失养。病位:督脉。

  诊断:外伤性截瘫(LI-2压缩性骨折,脊髓损伤)。

  治则:强筋壮骨,疏调督脉,行气活血,濡养经筋。

  治疗:主穴:热针九宫穴,中宫Tl2一L2,轮换取穴,坎离宫热针(GZH型热针仪);配穴:秩边、殷门、承山、跟腱(昆仑穴太溪穴连线上跟腱之中点);环跳、阳陵泉、绝骨、太冲;髀关、伏兔、足三里、三阴交、涌泉;深刺或透刺法,加用电针。配合氢溴酸加兰他敏lmg、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25mg、2%普鲁卡因2ml,混合后穴位注射。主穴:华佗夹脊(T11—L3),循经配穴。每次2~3穴,每穴0.5ml。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嘱患者每日自主的床上锻炼和被动的地上锻炼。第一疗程期间,下肢针刺和电针时,下肢屈曲或痉挛。并有时尿失禁。1个疗程后,左下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Ⅲ一Ⅳ级,可在人搀扶下站立。第二疗程后,患者大小便已可控制,下肢针刺时挛缩症状明显减轻。治疗4个疗程,患者可扶杖慢行。1年后随访,患者扶杖跛行,生活基本自理。

  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经经气之海。骨断筋伤,血离脉络,瘀血凝聚,压迫脊髓,督脉传导失常,故经络功能丧失。以热针九宫穴疏调督脉,振奋阳气;配取足三阳经穴,行气和血,濡养经筋;辅以华佗夹脊穴注射,帮助修复督脉的功能。患者坚持锻炼,亦有助于功能的恢复。

  例2.带下病

  沈某,女,40岁,2006年6月21日初诊。

  主诉:腰痛、带下5个月。5个月前不慎闪挫伤腰部,出现腰痛,经用行气活血药后,腰痛减轻,渐感腰骶部痠痛,小腹冷感,白带增多,清冷稀薄,淋漓不断。面白唇淡。舌淡苔白,脉沉略迟。

  经络辨证:《难经·二十八难》:“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扭伤腰部,带脉受损,脉络阻滞,带脉失约,故腰痛带下。面白唇淡,舌淡苔白,脉沉略迟,肾阳不足之候;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胞宫,则小腹冷感,白带清冷稀薄。证属: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肾阳虚衰,湿浊下注。病位:带脉,冲脉,足少阴,足太阴经。

  诊断:带下病。

  治则:固摄带脉,温补肾阳,调补冲任,健脾利湿。

  治疗:处方:带脉,肾俞,命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灸气海,关元。针灸10次后,带下已止,尚感腰脊痠软,小便较多,针灸24次,症状消失。

  按:《灵枢·经别》篇:“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取带脉,肾俞,命门,气海,温补肾阳,固摄止带。灸关元,气海,配足三里,三阴交,调补冲任,健脾利湿。奇经脉气调和,故带止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