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针灸推拿 >

徐灵胎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2)

2014-01-05 16:30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徐氏是以汤药治病见长的医家,临床也常应用针灸、敷贴、温熨、薰蒸、按摩等多种外治法,正如其言“为医者,必广求治法,以应病者之求”。徐氏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二、针灸学说与贡献

  1、“针灸失传”论

  徐氏在《医学源流论·针灸失传论》中分析了针灸失传的原因,详细论述了针灸失传的主要内容。徐氏认为在《内经》中论述针法的内容占70~80%,论述方药的内容只占20~30%,说明针法在古代应用广泛,受到医家高度重视。然而因为针法的医理精深,针道难学而方药易学,加之病者多乐于服药而畏针,故导致后世盛于药而疏于针。徐氏认为他所处清代的针灸与古代相比,明显失传的就有十个方面:

  (1)取穴失度。徐氏认为《内经》中强调了穴位依经而定,穴位是随经脉循行的深浅出入而变化的,今人不依经脉循行的深浅曲折,只执同身寸去机械的量取穴位,导致了取穴失度,正如徐氏所言:“今人只执同身寸,依左右一直竖量,并不依经曲折,则经非经而穴非穴,此一失也。”

  (2)机械用穴,忽视经穴的生克关系。徐氏谓:“《灵·终始篇》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厥病》篇云:厥头痛,或取足阳明、太阴,……皆不言其穴,其中又有泻子补母等义。今则每病指定几穴,此二失也。”

  (3)五输穴失用。徐氏认为古人治病以五输穴为关键,而“今则皆不讲矣,此三失也”。

  (4)补泻手法单一。徐氏认为《内经》所言补泻是“其法多端”,有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等多种补泻手法,而今人补泻手法单一,“今则转针之时,以大指推出为泻,搓入为补,此四失也。”

  (5)不重视得气。徐氏认为古人重视针刺得气,即“纳针之后,必候其气。……气不至,无问其数,气至即去之,勿复针”,而今人不重视针刺得气,“今则时时转动,俟针下宽转,而后出针,不问气之至与不至,此五失也”。

  (6)不依时而刺。徐氏认为古人针刺,其深浅是依时而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肌肉,冬气在筋骨,所以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而今人则不依季节的变化来决定针刺的深浅,其针刺的深浅刻板不变,“今则不论四时,分寸各有定数,此六失也。”

  (7)针灸适应证减少。徐氏言“古之用针,凡疟疾、伤寒、寒热咳嗽,一切脏腑七窍等病,无所不治。今则止治经脉形体痿痹屈伸等病而已,此七失也。”

  (8)刺血量不足。徐氏认为古人治病,凡脉络郁邪者,用刺血法,放血量足,血变而止,常获佳效。 如“头痛腰痛,尤必大泻其血,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令变色,见赤血而止”,而今人刺血则放血量不足,达不到祛瘀通络的目的,故疗效不显,“今人则偶尔见血,病者医者已惶恐失据,病何由除?此八失也。”

  (9)针刺方法单一。徐氏认为《内经》刺法,有九变十二节。九变者,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写刺、毛刺、巨刺、粹刺。十二节者,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刺、赞刺。此二十一法,各有所宜。而今人的针刺方法单一,“今则只直刺一法,此九失也。”

  (10)针具单一。徐氏认为《内经》有镵针、员针、铍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针具,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今人使用的针具单一,“今则大者如员针,小者如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此十失也。”

  徐氏认为当时的针灸主要有十个方面的失传,而针灸的“神志专一……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等精妙绝要之处就更难流传于世,“今之医者,随手下针,漫不经意,即使针法如古,志不凝而机不达,犹恐无效,况乎全与古法相背乎?”。然而徐氏也认为只要潜心精研古代针道,就能获得神奇的针技,“果能潜心体察,以合圣度,必有神功”。对于灸法,徐氏认为其适应证甚少,如果知晓了针道之理,则灸法就显得相对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