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系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中医内系研究 >

应用小青龙汤加减方配合西医治疗肺心病120例临床疗效观察(3)

2015-08-26 14:26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4.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西医常规治疗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病情反复发作致营养不良或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常出现乏力,头昏、腹胀、便秘、纳差、恶心、欲呕等症状难于改善的问题,这常与应用抗生素,利尿剂,洋地黄扩血管药等有关,因此需要寻找更好的办法。临床上常用参麦液,香丹液、血塞通等益气活血的中成药来改善患者西医难以改善的问题,有一定疗效。但疗效较据中医辩证应用小青龙汤加减来治疗效果较差,祖国医学认为“肺胀”的发病基础为久病肺虚,致素体阳虚。内有伏痰、寒饮,其发病因素或加重因素多为感受寒邪。成外寒内饮,久则寒饮凝聚成痰,成痰浊阻肺证,或痰邪久郁,热化成痰热壅肺证。病情牵延损伤脾肾,致脾肾阳虚,脾虚水湿运化输布失司,致水液潴溜。肾阳虚,“肾主水”功能失调,致水液泛滥。而“肺为水之上源”然久病肺已早虚,则“肺主行水”的功能已失司,水液不能正常疏通,而成阳虚水泛证。久病则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及“肾主纳气”的功能都受损,致肺肾气虚。综上所述肺胀病的种种病症,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水饮,痰浊、痰血。其均属中医“痰饮”范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阳虚而饮邪不甚者应以温化,而且逐饮,利水、发汗之剂均应佐以温药,只是应分清标本缓急,表里虚实的不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病悬饮者,应攻逐水饮;支饮为寒饮伏肺,应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则宜温补脾肾,以化水饮。然小青龙汤在《伤寒明理论》中的方解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辛,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胞不运,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胞通行,汗出而解矣。”

  《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何秀山指出:“风寒外博,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汤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炒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内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非风寒而为风温,麻、桂亦不可擅用,学者宜细心辩证,对症酌用也。”应该说,痰饮与“寒饮”,“水饮”尚有区别。方解中把半夏的作用解为“辛滑降痰”,似无不可。但小青龙汤实为治寒饮之方。而肺胀病的各种证型其根本的发病基础均为久病阳虚,寒饮为患。故肺胀之各种证型均可以小青龙汤为底方随证加减。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中国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2009.1重印):102

  [2]叶任高,内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6-91

  [3]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56-65

  [4] 中华医学中会编著,《床临疗效指南——呼吸病学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5

  [5]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1994):5

  [6]张仲景 第12篇第15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7]成无己,伤寒明理论:53

  [8] 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