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获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第五届兰茂论坛 > 优秀获奖论文 >

针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研究特点分析

2018-08-15 16:04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庄海娜1 钱婧1 杨泽冠1 邢利威1 赖明星1 赵冬1 赵荣2

1.云南中医学院 ;2.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本论文荣获“第五届兰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研究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从中国知网建库至2017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针灸在改善ER中的临床研究及现状研究的文献资料,对针灸在改善ER的临床研究中的的分布年限、文献构成、诊断标准、选穴特点、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介入时机、疗效评价标准等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论:针灸改善ER的临床研究存在总体研究数量少,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多为疗效观察,效应机制研究甚少;诊断标准不统一;介入时机不一;缺乏特异性检测指标等问题。

  关键词:针灸;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特点分析;

  Clinical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o improve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ZHUANG Haina1,YANG Zeguan11,QIAN Jing,XING Liwei1,LAI Mingxing1,ZHAO Dong1,ZHAO Rong*.

  1.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Kunming 650000 ,China.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Kunming 6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improving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 Methods: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s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bout improving ER since the cnki.net has been set till 2017, We analysed and summarized the composition,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Selection criteria, treatment methods, treatment cycle, intervention tim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s above. Results:The total number of clinical studi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improving ER is limited.Most of them are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study of effect mechanism is very little.The standard of diagnosis is not uniform.The timing of intervention is different.Lack of specific detection index and other problems.

  Key words: Acupuncture;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ER);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 ART)是指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对人的精子、卵子、受精卵或胚胎进行人为操作,帮助患者实现受孕目的的技术[1]。自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出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 开展近30年,随着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COH)、胚胎冷冻技术等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IVF-ET的妊娠率有所提升,但是临床妊娠率一直维持在30%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胚胎在子宫的着床率低下[2]。相关研究表明,IVF-ET胚胎种植失败1/3是由于卵母细胞及胚胎内在缺陷,而2/3则归于内膜容受不良,胚胎能否顺利着床与子宫内膜容受(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关系密切[3]。ER[4]是指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允许胚胎黏附其上直至植入完成的特定阶段,它受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着床窗口期”,与胚胎着床成功与否的关键。近年来,针灸作为一种安全、绿色、完全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逐渐渗透到IVF-ET的各个环节,并在改善ER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针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的临床研究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建库至2017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研究及现状研究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

  1.2检索方法

  1.2.1  文献查找   首先以“针刺”“子宫内膜容受性”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以上关键词用“AND”连结),再以“针灸”“针药并用”“电针”“耳针”“温针灸”“艾灸”“穴位埋线”“穴位电刺激”进行二次检索(以上关键词用“OR”连结)。

  1.2.2  纳入标准   ①文献类型,即研究明确为针灸改善ER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或研究现状;②干预措施为针刺治疗(包括温针灸、电针、针药并用等)或者针灸配合其他疗法(疗程、配穴、针具和手法不加以区别);③对照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可比性,且对照组采用有效针对性治疗;⑤研究对象为人,确切的诊断标准;⑥检测指标中有超声学指标(内膜厚度、内膜类型、内膜容积、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形态学指标(胞饮突)、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因子等指标。

  1.2.3  排除标准   ①不同数据库重复检出的文献;②重复发表的文献,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的顺序只计入发布在靠前媒介的 1 篇文献,同一研究的不同阶段报告只计入最新文献;③非临床研究文献;④非随机对照文献;⑤试验组、对照组均为针灸治疗的文献。

  1.3  检索结果   通过检索共获得文献7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6篇[5-40]。

  2  文献研究结果

  2.1  历年文献分布   针灸对改善ER的研究逐年增多,但总体研究数量仍较少,且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临床推广受限。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工作职场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严重、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不孕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并列的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三大疾病。进一步深入开展针灸在改善ER领域的临床研究,提高妊娠率,具有现实意义。见图1。

图1  历年文献分布

  2.2文献构成   通过对所研究文献类型的分析,可把其分为临床疗效观察、效应机制研究和综述。从图2可看出,临床疗效观察29篇 ,占 80.56%;效应机制研究3篇,占8.33%;综述4篇,占11.11%。表明针灸疗法改善ER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对针灸作用的效应机制研究甚少,同时也缺乏回顾性研究与分析。在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的同时,应贯穿适当的回顾性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见图2。

图2  文献构成

  2.3诊断标准   所纳入研究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如下:《妇产科学》第7版6篇;《妇产科学》第6版、《不孕与不育》第2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第二次修订的《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2003年鹿特丹标准各3篇;《妇产科学》第8版2篇;《实用妇产科学》第3版、《 不孕夫妇标准检查与诊断手册》 、《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不育症》第二版、于传鑫主编的《实用妇科内分泌学》、《妇科疾病诊断标准:科学出版社》(2001)、《临床妇科内分泌学与不孕》第七版各1篇。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如下:《中医妇科学》第二版、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各5篇;《中医妇科学》第七版3篇;2004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篇;《中医妇科学》第五版、《中医妇科学》第六版、《中医妇科学》第九版、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妇科学》、《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妇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10月1日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肾系证类》各1篇 。明确诊断标准是进行不孕症相关研究并获得可靠结论的的前提,所纳入文献中有11篇未说明诊断标准,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也未完全统一,有的研究者所采取的诊断标准已不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

  2.4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疗法中的精粹,其治疗方式多样,包括艾灸、穴位埋线、耳穴、穴位电刺激、电针、温针、毫针等。在除外文献综述的32篇临床研究中,毫针针刺因其简便易行而使用频率最高,为11次,占34.38%;其次,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疗法的使用频率也较高,为9次,占28.13%;针刺配合温针、中药等频率为8次,占25%;耳穴2次,占6.25%;穴位埋线、单纯艾灸较少,各1次,各占3.12%。此外,所纳入的文献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多联合服用药物(中药/西药),针灸的疗效不易突显。见图3。

图3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