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医案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临床 > 临证医案 >

针刺单穴治急症疗效良好,与您分享四种疗法!(2)

2016-04-15 10:13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 浏览:

  医案

  患者李某,女,42岁,自由职业,2012年12月5日就诊,患者诉:昨晚吃过包含鱼、豆腐、蔬菜以及糙米的晚饭后三小时发生上腹痛,自服止痛药后疼痛稍有缓解,今晨上腹疼痛突然发作,疼痛剧烈,为10-15分钟内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痛,并且延续了2个多小时。自觉右肩周围也有不明确的不舒服感。遂至我院我科就诊,详问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右上腹触痛,余无特殊。诊断:急性胆绞痛。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取患侧阳陵泉,配1.5寸毫针直刺1.2寸,重刺激提插捻转20分钟,左手以点按胆囊点压痛处,导引经气上行并许许放松,反复重复,患者疼痛缓解,嘱患者休息20分钟,患者疼痛基本缓解,嘱患者次日复查,症状明显好转。

  3、针刺“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治疗落枕。患者取坐位,取1寸毫针直刺0.5~0.8寸,刺患者后溪穴平行重刺激提插捻转使针感上行并放射于上肢达项部,嘱患者做患侧颈部活动,微微出汗,疼痛则减,活动度可。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睡姿不当,负重过度扭转或常缺乏筋骨锻炼,身体衰弱,气血不足,循环不畅,舒缩活动失调,复因严冬受寒或盛夏贪凉,风寒外袭,致经络不舒,肌筋拘急,气血凝滞而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僵硬疼痛而发本病。因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其经络循行于项部,当针刺后溪时,针感循经络上行于项部,再配合颈部活动则可明显让项部肌肉得以放松,僵痛得以缓解。

  医案

  李某,女,12岁,学生,2013年5月1日,因平时躺卧姿势不良,致颈部歪斜,颈部活动受限2周,由其父随诊。患者诉:经间断服药、按摩治疗无效。査体:一般情况可,臂养发育正常。左倒胸锁乳突肌处有条索状结节。压痛明显,头歪向左翻,颈部旋转明显受限,经详询问患者发病前有运动后汗出感寒史,并且得温歪斜程度减轻,并时有如常人。诊断:顽固性落枕。治疗:患者取坐位,取1寸毫针直刺0.8寸,刺患者后溪穴平行重刺激提插捻转使针感上行并放射于上肢达项部,嘱患者做患侧颈部活动,微微出汗,疼痛则减,活动度可,第2天复査左側胸锁乳突肌柔软无压痛, 患者颈部活动如常。1年后遇患者父,称未复发。

  4、一针擅入“环跳穴(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在臀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治疗单纯坐骨神经痛。患者取俯卧位,以患者环跳穴为基点,寻找压痛点或条索状及疼痛较敏感处,取环跳针,针尖向长强方向,反复提插捻转,使针感沿坐骨神经放射至足趾,行泻法,留针20分针,每5分针提插捻转一次,一日一次,疼痛不日则消。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步,或汗出当风,风寒湿邪入侵,痹阻腰腿部;或跌仆闪挫,或积劳损伤,可致经脉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或湿热邪气侵淫,或集体内蕴湿热,流注于足太阳、少阳经脉,均可导致。根据经络循行及坐骨神经解剖位置,坐骨神经沿足太阳经、足少阳经放射疼痛两种情况,因环跳穴为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交会穴,当针刺环跳穴时,则“一穴通两经”可疏导两经之气,使针感沿胆经方向放射至足趾,可促使经脉通畅,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