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医案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临床 > 临证医案 >

临床百病从风治,巧用风药起沉疴(2)

2016-03-28 10:08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许超其 浏览:

  下面举例子作简要说明:

  (一)解表:荆防败毒散,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适用于外感风寒表湿证。以荆、防、独、柴、芎等风药解表达邪。

  (二)祛风:消风散,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主治风疹,湿疹。止痒先疏风,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脱之辛散达邪,风去痒止,配清血养血之品。

  (三)胜湿:羌活胜湿汤,功用: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以羌、独、藁、防、蔓荆子胜湿止痛,发汗升阳。

  (四)升阳:升阳除湿汤,功用:升阳除湿,主治脾虚湿盛泄泻,困倦。方以升、柴升阳,羌、防祛风胜湿。

  (五)疏肝:柴胡疏肝散 功用:疏肝解郁适用于肝郁气滞证。方以柴胡,川芎,香附疏肝行气解郁,汪老师常加以苏叶、郁金、元胡、增强其疏肝力量。

  (六)止痛:当归拈痛方,功用:疏风止痛,利湿清热,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表现为遍身肢节烦痛。方以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通痹止痛,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

  以上六方面不是风药全部作用,仅仅是代表性的,而且我们发现这几个方面的作用往往相兼的。如白芷解表、祛风除湿,芳香通窍,燥湿止带止痛;又如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疏肝,这恰恰是风药的特性所决定,是难以分开讨论的。

  兹举汪老师病案一则进行分析探讨:

  患者李某,女,52岁,巅顶头痛连后项1年多伴眩晕,近来加重每日发作。到汪老师处就诊。刻诊:舌淡苔白滑,脉细。辨为阳虚寒湿头痛,治以温阳散寒除湿止痛,兼以息风。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处方如下:

  制附片15g、桂枝15g、川芎15g、羌活12g、白芷12g、藁本15g、防风12g、柴胡12g、葛根30g、黄芪30g、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6g、天麻10g,3副,水煎服,两天一副,附片先煎45分钟。

  二诊时头痛明显好转,眩晕减轻,效不更方,继续调理。

  仅就一诊处方分析:此病人属长期顽固头痛,淡舌主寒凝,苔白滑知寒湿,脉细知是阳虚,气血运行无力,以桂附直破寒邪,寒湿得阳则运,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加芎、羌、防、芷、柴以散寒祛风胜湿,使寒湿得去,巅顶痛加藁本,后项痛加葛根以解肌,无风不作眩,加天麻息风,久病本虚,以黄芪四君益气健脾,扶正达邪,二则防止辛散太过耗气。全方扶阳以助祛寒,益气以助达邪,平和中正。

  按:

  1、上述医案运用了附子配风药(桂、芎、羌、藁、芷、防……)取意为“扶阳宜开”,正是老师常说的:“用附子之方,宜开不宜闭。”扶阳,而非壮阳,须记“少火生气”,如同儿时生火做饭,点燃柴火之后以微风徐徐吹之,火可生矣!常有人只一味温阳,不考虑患者能否承受,结果服用姜附后立马生痤疮,反而上火,这是不明温补之中,须佐以通行之品的道理。

  2、辛散中须适当补气。老师说:“辛散之品过多时,少以党参、黄芪、收敛之机。”散中有补,补而不滞,散中有温,温而不闭。圆通妙识,可师可法。

  风药可益胃升阳,破除阴火。东垣说:“火与元气不两立”。在《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中说:“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虚”指内伤脾胃中气不足。由于中气不足,清气下陷,谷气不得升浮,心肺无所养。心肺无所养则荣卫不足,不能卫护其外,形成“谷气不盛,上焦不行”,又由于脾胃不足,中气下陷,下乘于肾,脾胃湿气壅盛,闭塞不通,气化不行,于是:“下脘不通”,下焦肾位被占逆而上冲,既可扰乱脾胃出现“胃气热,热气熏陶胸中,故内热”又可干心灼肺,出现口干烦热,手心汗出。治病当求本,予以甘温之剂补中益气升阳,此时风药用以升脾阳,燥脾湿,使脾气上行,不占下焦肝肾之位,如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即是此意。此法为甘温除热代表,经曰:“劳者温之,损着益之”,又云:“甘温除大热”,缘脾胃不足所致之发热,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之剂泻其火”,大忌一味苦寒之药损伤脾胃,诚然良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