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临床 > 学术思想 >

中医外治:孟庆德经穴透皮疗法

2014-06-17 18: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振邦(右)给孟庆德颁发了全国中医外治先进工作者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二届一次常委会通过了“中医外治法”及“中医外治学”的概念、内涵及外延,并最终确定“中医外治法”的定义为:“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融汇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运用药、械、技等手段经体表或体表进入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中医外治学”的定义为:“研究中医外治的渊源、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发展的一门学科。”

  外治法是历经数千年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的手段,集中体现了中医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化、自然化特色。中医外治疗法多流传在民间,世代相传而保留下来。

  中医外治讲求不仅要解除病痛,还要消除治疗带来的痛苦与伤害的“绿色医药”理念,正适应了健康理念的转变。今天,外治学会要带领全国同道,特别是那些民间传承者,打破束缚,挖掘宝藏,让宝贵的外治技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在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全国名中医高层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外治的特色和优势。

  开设中医外治专栏,目的在于搜集、挖掘、宣传和弘扬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展现中医外治学术成果,推动中医外治疗法的普及,树立中医外治学的应得地位。

  中医外治学概要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此乃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在其著作《理瀹骈文》中对中医外治的概括,吴师机擅用膏药等外治法治疗内外诸疾,其著作《理瀹骈文》是历史上外治疗法的集大成者,至今影响犹深。

  自古以来,凡大医治病,先采用食疗,其次用外治,再用药酒,华佗、扁鹊等医圣均擅长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学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就对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有了大量的文字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中的“桂心渍酒,以熨寒痹”,意指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后被誉为膏药之始,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外治法,如针、灸、熏、贴、蒸、洗、熨、吸等诸多疗法,古代医家治病多取外治法,如扁鹊治虢太子尸厥,施以针石及熨法而效;华佗亦以针法取胜;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楼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治疗外伤。宗吴氏之学而后起的是邹存淦,著有《外治寿世方初编》,收录民间外治经验约8000余言汇成此书,书中收外治方2300余首。

  19世纪以来,中医外治学的发展尽管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依然取得新的成绩,《实用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集萃》、《中医外治疗法丛书》、《本草纲目》外治疗法、《常见病症简易外治疗法》等诸多书籍相继出版、发行,中医外治法在临床方面依然得到普遍使用,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或民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外治技术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如人体白肉际全息诊疗、中药离子透皮导入、频谱照射、超声雾化、超短波疗法、光氧疗法、小针刀、针法微型外科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外治疗法丰富多彩,分药物外治疗法、非药物外治疗法、手术疗法三大类,非手术的外治法未能达到治疗目的时,则根据病情,在适当地麻醉下,应用手术疗法,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也可以分内病外治法、外病外治法两大类,按人体部位又分为足疗、手疗、脐疗、耳疗、肛疗、鼻饲、拨筋、推经、点穴等,按使用的物体又分针刺、艾灸、针刀、按摩、牵引、气功刮痧、穴位注射及电疗、光疗、热敷、水疗、音乐疗法等。

  2002年,在卫生部原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胡熙明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正式成立,黄枢教授当选主任委员。现年80高龄的全国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疗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吴震西说:“全国外治专业委员会升格为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标志着中医外治学科正式形成。”

  科技部将“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和外治技术示范研究”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表明国家已经把中医外治纳入卫生健康事业进步的重要举措。早在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亦公开提倡“自然疗法”,将每年10月22日定为“传统医学日”,并制定了传统医学即自然疗法的发展规划。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中医外治疗法和技术将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