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习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临床 > 经典研习 >

李致重:经典医著奠定中医科学技术体系(2)

2014-06-15 22:4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岐黄 浏览:

  关于中医经典医著

  关于中医代表性的经典医著包括哪些内容,说法不是太一致。近代多数人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是四大经典医著。也有人把《脉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放在经典之中。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只是哪些更为重点,看法上稍有出入而已。我的观点是,《难经》《神农本草经》《脉经》,应属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之内,在药物和基础理论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著作。

  中医的经典,是以传统文化、哲学为基础的原创性的医学科学与技术体系。中医经典与形下性的西医构成了人类医学科学的整体格局。形上和形下是构成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有中医存在,必然就有西医的存在。与此同时,只要西医存在,形上性的中医学就必须存在,而且不可被取代。

  关于中医学经典的传承

  数千年的历史与实践表明,中医经典医著的传承,有其自身必然的特点与方式。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抓住两千多年前的东西不放。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不懂中医,要么是太浅薄、太狂妄。1974年“文化大革命”时,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质是要废除中医的基础科学体系和临床技术体系。岳美中先生在当时的《新医药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评判阴阳五行先要懂它》。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比喻:评判一个屋内的设施,如果你只在门外看了一眼,或者在屋内走马观花地瞧了一下,出门便大加议论,屋主是不会折服的,别人也不会认同的。他的比喻,是针对那些企图废除中医的门外汉讲的。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心平气和地把那些自以为是的门外狂人批得哑口无言,平息了一场无知的闹剧。

  后世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著上做笺、注、补、证的医家确实不少。今天我们在教学上所用的教材,也是换了一种形式的笺、注、补、证。在经典的基础上做注解,进行发挥,这是中医经典传承的基本方式。随着历史的变迁,随着语言文字、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知识取向的变化,对于古典知识的传承,就需要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有人出来做一些笺、注、补、证方面的工作,以保留经典的原创特质及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传承。但是,如果说有了笺、注、补、证就不需要经典原著的存在,那就本末倒置了。在新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忠实保留和完整继承中医学的原创特质,是我们的基本任务。不要怕现代人读不懂中医经典,也不要怕外国人读不懂中医经典,首先学好中国文字语言和以哲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当代中医传承的最佳途径。从这一立场和态度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做好中医的传承,是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本份。这一立场和态度是中医学本身的超时空性决定了的,而不能由新的历史环境,或某些人的个人意志所左右,作取舍。

  关于中医古典医著,中医界流行着这样两句口号:发扬不忘本、创新不离宗。这一口号很好,本与宗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方向与道路的依据,是时刻不可不牢记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哲学基础,他的著作已经把哲学的基本原理揭示清楚了,后人不可能改,也改不了。牛顿的力学三定律,不可能改,也改不了。真理已经讲明白了,发挥发展的余地与机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困难。这是人类文化经典的基本特性,用不着奇怪,而且必须承认的。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语言文字的表述在变,而科学的原理与规律不能变,也不会变。否则就是忘本,就是离宗,就是对原创性科学原理与规律的背叛。这一点与文字语言的表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此,在中医经典医著笺、注、补、证中,在当代教材的编写中,必须遵循不忘本、不离宗这一铁打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