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针灸治疗 >

皮肤科病症——银屑病

2010-04-23 09:42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概述】
 
    银屑病又叫牛皮癣,为一种无传染性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根据皮损和全身症状,可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红皮型及脓疱型。以寻常型多见,针灸主要用于本型。其临床表现为:皮损系钱币大或更大的覆有银白色鳞屑之淡红色浸润斑,境界清楚,鳞屑剥除后呈硬脂样光泽,继续剥刮则见筛状出血。发于全身,四肢伸侧多见,反复发作,与季节有关。本病病因尚未完全弄清,可能与感染、遗传或变态反应有关,现代西医学尚乏特效疗法。

    现代应用针灸治疗银屑病,在50年代国内就有多病例报道[1]。与此同时,国外也开展了此项工作,如奥地利的医师已经指出,针术可用于银屑病等皮肤病的治疗[2]。早期在治疗方法上多以单纯针灸为主。从70年代后期起,穴位刺激方法渐趋向多样,包括埋线、割治、穴位注射、点刺拔罐、皮肤针叩刺、隔蒜灸等。且强调多种刺激法综合运用,如穴位割治加敷药、艾灸及配合中药内服外敷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关于针灸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各地报道颇不一致,最低的为有效率60%,最高的达100%,多在80~90%之间,这可能和所用的方法及所订的疗效标准不同有关。

    针灸治疗银屑病的机理,国内外探讨得都不多。目前,主要还是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进行阐释。
 
【治疗】
 
    刺络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椎、陶道、阿是穴。

    配穴:头部皮损加四神聪、上星、头维;颈项加翳明;背部加天宗、肝俞、脾俞;上肢加肩髎、曲池;腰部加肾俞;下肢加新环跳、血海、梁丘、阳陵泉。夹脊胸5~6,夹脊腰2~3。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新环跳位置:尾骨尖旁开3寸。

    (二)治法

    一般仅用主穴,如效不佳可加配穴。在选配穴时应视皮损分布及消退情况按顺序自上而下选择,如背部皮损未退或未退净不宜取腰以下穴位。选穴宜少而精,主穴大椎、陶道,每次选1个,交替轮用,阿是穴仅在残留皮损时用,配穴取1~2个。刺络拔罐操作如下:选定穴位常规消毒后,先以三棱针点刺,要求轻浅快,以拔出0.3~0.4毫升血液为宜,留罐约10~15分钟,头顶部穴位可点刺不拔罐。残留少数皮损,可沿皮损四周和中间点刺数下,然后拔罐。如上法疗效不显,则可在夹脊胸5~6,腰1~2,以2寸毫针成45度斜向脊柱刺入,得气留针20分钟。刺络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间隔3~5天,再行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或残留少量点状损害;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有效:皮损部分消退;无效:治疗前后未见变化。

    共治749例,基本痊愈353例(47.7%),显效170(22.8%),有效:147(19.7%),无效77例(10.5%),总有效率为89.7%[3,4]。

    割治(之一)

    (一)取穴

    主穴:屏尖、对耳轮下脚、上耳背、中耳背(均为耳穴)。

    配穴:大椎、跟平、阳溪、长强穴上1寸半( 均为体穴)。

    跟平穴位置:内、外踝联线与跟腱相交处。

    (二)治法

    敷药制备:Ⅰ号粉:麝香1.5克、官粉15克、冰片3克、白胡椒3克、红矾3克、苍耳子(炒)6克,共为细末,装瓶,高压消毒备用。Ⅱ号粉:皂角、白胡椒各9克,共为细末,装瓶,高压消毒备用。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选2~3处,穴位可轮流取用。用眼科手术刀,屏尖穴,自上至下轻划1~2刀,见血为度,对耳轮下脚,刀尖垂直轻划1~2刀,深约0.1厘米,上、中耳背各作一条任一方向之切口,长约3~4毫米,见血为度,不可伤及软骨。大椎及长强上1寸均作“十”字刀口,余穴作“一”字刀口。屏尖及耳轮下脚切口后撒Ⅱ号粉,耳背不撒药,仅出血4~5滴。体穴均撒Ⅰ号粉,撒药后用艾条薰灸,待局部有烧灼感时移去艾条。每日或隔日割治1次,10次为一疗程。停治5~7日后再作下一疗程。

    严重患者,可在病损区配合涂轻红膏(轻粉15克、红粉15克、冰片15克、血竭15克、水杨酸15克,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糊状)。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31例,基本痊愈224例(67.7%),显效40例(12.2%),有效42例(12.5%),无效15例(7.6%),总有效率为92.4%[5,6]。本法尚适用于神经性皮炎、白癜风等。在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严密消毒,以免引起感染。

    穴位注射(之一)

    (一)取穴

    主穴:肺俞、曲池、大椎、血海。

    配穴:头项皮损加安眠、风池;背部加膈俞;上肢加外关、合谷;腰部加肾俞;下肢加次髎、风市、绝骨。

    (二)治法

    药液:当归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维生素B12500微克/1毫升加盐酸异丙嗪25毫克/1毫升)。

    上述药物每次任选一种,取主穴1~2个,配穴1~2个,轮流选用。常规消毒后,用5号齿科针头垂直或斜入穴位,得气后,略作提插使针感明显时猛推药液,使针感更为显著。每穴注入量:当归注射液为0.5毫升,混合注射液为0.1~0.2毫升。然后迅速出针。隔日或隔2日注射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为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皮损面积消退95%以上或仅留色素脱失斑,瘙痒完全消失;显效:皮损面积消退70~90%,瘙痒基本消失;有效:皮损面积消退30~70%,瘙痒明显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未达到有效水平或无改善。

    共治354例,按上述标准,基本痊愈144例(40.7%),显效65例(18.3%),有效95例(26.8%),无效50例(14.2%),总有效率为85.8%[7~9]。

    穴位注射(之二)

    (一)取穴

    主穴:肺俞。

    配穴:心俞、曲池、足三里、肝俞。

    (二)治法

    此法为自血穴位注射法。

    以主穴为主,加配穴1~2穴。先在耳廓作常规消毒,用1%普鲁卡因局麻,手术刀切开耳背1/3处的小血管1~2毫米。用内装有2.5%枸橼酸钠0.5~1毫升的注射器于切口处抽取血液2~5毫升,并迅速注于所定的穴位内。进针深度以局部感到以酸胀麻等感觉为宜。注射完毕后,应令病人休息5~10分钟。15~20天1次,3次为一疗程。病情顽固者隔2个月再作一疗程。可在易发季节前做预防性治疗1~2次,以避免复发。

    (三)疗效评价

     共治50例,基本痊愈20例(40.0%),显效7例(14.0%),有效10例(20.0%),无效3例(6%),总有效率为9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