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针灸治疗 >

五官科病症——颞下颌关节紊乱症(2)

2010-04-23 09:42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上关、耳门、翳风;2、下关、听宫、颊车。

    配穴:合谷。患侧肌萎缩加足三里、内关;病久患侧颌面隆起加地仓、大迎;伴头痛,加太阳、头维、率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组,均针患处,配穴一般取双合谷,据症酌加。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以采用G-6805治疗仪为好),面部穴接阴极,肢体穴接阳极,亦可上部穴接阳极,下部穴接阴极。电压8~12伏,用疏密波,电流强度宜逐渐由弱至强,以患者可忍受为度。如因偏咀嚼久引起颌面部两侧不对称,即患侧颌面隆起者,可先重泻合谷后,再通电刺激。通电时间为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3日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68例,电针1次张闭口障碍减轻者68例,9次后张口障碍及关节区疼痛消失者52例,关节弹响均在12次后逐渐消失[12]。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下关、合谷。

    (二)治法

    以小功率氦氖激光治疗仪进行照射,2穴均取。光源距照射穴区距离为70~80厘米,垂直照射,剂量多用8毫伏,少数可加至10毫伏。每穴照射8~1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22例,痊愈8例(36.4%),显效10例(45.4%),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为100%[16]。
 
   
耳针

    (一)取穴

    主穴:颞颌点。

    配穴:面颊、上颌、下颌、三焦、肝、胆。

    颞颌点位置:位于对耳屏处耳软骨弯曲部的外缘突出点,相当于《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之对屏尖区。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酌加配穴。探得敏感点后用30号5分针,直刺进针,即有明显疼痛,疼痛愈明显,效果愈好,如无疼痛感,可在原位提针,使针尖略移位,直至探索到疼痛点为止。针刺病痛一侧,如两侧疼痛,可针双侧。留针20分钟,中间捻针1次,强度以各人耐受情况决定。亦可以用0.7×0.7厘米正方形小胶布,内置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一粒,贴于该穴,即行按压,患者感觉明显疼痛为佳,无疼痛,可在原位作前、后、上、下移动,探索到疼痛为止,按压时间15~20分钟。据病痛情况取一侧或两侧。配穴每次取3~4穴,用上述耳穴压丸法。耳针和压丸均为隔2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治疗1~2次,三项主症(疼痛、弹响、张口受限)消失;有效:治疗3次以上,仍有一项主症存在,但已减轻;无效:治疗三疗程,三项主症均未改善。

    共治175例,其中123例,仅用主穴,并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56例(45.5%),有效60例(48.8%),无效7例(5.7%),总有效率为94.3%。另50例尚配合体针治疗,结果痊愈49例(98%),无效1例(2%)[13~15]。
 
   
穴位埋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为压痛点,多在髁状突外侧。

    (二)治法

    选34号5毫米长之皮内针,局部消毒后,将其刺入阿是穴,用胶布固定,并作按压,使之有明显酸胀感。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1~2次,每周换埋2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30例,显效23例(76.7%),有效3例(10.0%),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为8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