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针灸治疗 >

儿科病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2010-04-23 09:42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概述】
 
    小儿麻痹后遗症,亦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它是脊髓灰质炎急性期所出现的瘫痪未得到积极的治疗所造成的。以受累肌群明显萎缩,肢体变形,骨骼发育受阻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预防工作的全面开展,发病率已大为减少。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尚有此类病人达三百万之多。现代西医学迄今为止,对促进本病瘫痪的恢复,尚无理想之法。原来用以增强神经传导机能的药物,如地巴唑、加兰他敏等,由于效果不显,近年已很少应用。国内一些权威性著作,如八版《实用内科学》(上海医科大学主编),也将针灸作为本病的首选疗法。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在50年代早期就有大量文章发表,不少已集中百例乃至数万例的临床观察。1956年3月16日,《健康报》还专门刊登了“用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的体会”。当然,这些资料主要是介绍恢复期的治疗,但其中尚包括部份病程在1年以上的后遗症患者,也有某些效果[1]。方法以传统的循经取穴之法,以阳经为主,用穴较多。自50年代末起,针灸工作者逐步将小儿麻痹后遗症作为治疗的重点,采用针刺、薰灸、穴位注射之法,使有效率有所提高。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在我国针灸界曾掀起过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热潮,创制了穴位刺激结扎法为主的一套治疗方法,对提高麻痹肢体肌力和纠正某种程度的畸形有较好效果,同时还发现了不少新穴,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的筛选,证实其中有一些穴位的作用是确切的。近10余年来,在治疗方法上多沿用或综合运用上述方法,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芒针透刺、电排针法,使治疗效果有所提高。据所及资料分析,目前针灸或其他穴位刺激法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有效率在90%以上,而基本痊愈率达30%左右。

    近些年来,在针刺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机理的探索上,也有可喜的发现。如通过针刺前后血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测定,提示在本病症治疗过程中,有5-HT系统的参与和作用,由于这种作用,使血管运动系统功能增强,从而改善了患肢肌群的血液供应。同时,在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股四头肌肌电图中,也观察到针刺后运动单位重新出现或数量增加,电压增高,时限延长,出现多相电位,表明肌力增加[2,3]。
 
 

【治疗】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肩Yu、臂Nao、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风市、四强、阳陵泉、足三里、绝骨、髀关。

    配穴:肝俞、脾俞、肾俞、天宗、秩边。

    四强穴位置:膑骨上缘中点直上4.5寸。

    (二)治法

    本法包括针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兴奋等法,据不同症情,综合治疗。

    1、针刺:每次选主穴2~3个,据瘫痪部位而定。采用短促而强的刺激,不留针,待肢体功能恢复后,改用平补平泻手法并加用低频电脉冲剌激,留针15~20分钟。本法用于弛缓性瘫痪程度不重者。

    2、穴位注射:维生素B注射液、麻痹灵注射液,任选一种。用于肌肉轻度萎缩,臂或腿细无力,瘫痪程度较重者。每次选3~4穴,其中主穴2~3穴,配穴1穴。进针行短促提插刺激,待得气明显后,注入药液,每穴0.5~0.8毫升,每周2次。

    维生素B注射液:维生素B1100毫克×1支,维生素B12100微克×1支,混合配。

    麻痹灵:加兰他敏1毫克×160支,硝酸士的宁2毫克×60支,当归注射液2毫升×120支,维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120支,维生素B12注射液500微克×80支。混合制成2毫升瓶装400支。

    3、穴位埋植:适用于腰臀部、肩臂部及腿部肌肉瘫痪,并有明显萎缩者。每次埋植一个部位,选1~2个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浅层麻醉,作3~5毫米切口,以血管钳插入穴内,进行局部按摩,直至患者感觉较强烈的酸麻感。然后,根据部位和瘫痪情况分别采用穴位结扎、皮肤针穿线埋植或将1厘米长的埋线直接置于切口内。一般而言,肩、臀部瘫痪、萎缩较重时,用结扎埋植法;腰部用穿线埋植法,臂、腿部或萎缩不明显者用埋线法。其具体操作可参考刺灸卷。每20天进行1次。

    4、电兴奋:可采用直流感应电疗机或点送电疗机。本法适宜于无肌肉萎缩之瘫痪肢体。每次选3~4穴。用圆柱形电极上包3~4层纱布,用生理盐水湿润后,进行放电刺激,刺激量不宜过强。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轮用。

    5、艾灸:用艾条灸。适用于肢体发凉,瘫痪明显者。每次选4~5穴,回旋灸,每穴15~2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宜。每日1次,可嘱患者或家属代灸。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肢体畸形及功能有所恢复,肌肉萎缩改善,一般生活能自理;好转:肌力略有增强,皮肤温暖,肢体畸形和功能活动稍有恢复;无效: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者。

    共治1085例,临床痊愈349例,显效509例,有效2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