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灸法 >

灸法简史——明清时期(3)

2010-04-22 23:09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三.隔物灸进一步广泛应用
    
    自晋代出现隔物灸的灸疗方法后,历代在隔物的选择上都有所增加。明以前的隔物灸有:隔蒜、姜、附子、豆豉饼、盐、黄土、面、蛴螬、葶苈饼、皂角、薤实、商陆饼、桃叶、头垢灸等等。
   
    明清以后的隔物灸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又推出了大量的隔衬药物,使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更加扩大。例如:明代刘纯在《玉机微义》中指出,用隔葱灸治疗疝气;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用隔巴豆饼灸治心腹诸疾、泄泻、便秘;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则用此法治疗阴毒结胸;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隔甘遂灸治二便不通;《扬起简便方》中载:用隔白附子灸治偏坠疝气;张介宾在《类经图翼》用隔蟾灸治瘰疬;楼英在《医学纲目》中用隔苍术灸治耳暴聋;朱橚在《普济方》中用隔桃树皮、隔莨菪根灸、隔蚯蚓泥灸治瘰疬,用隔苦瓠灸治痈疽,用隔纸灸治咳痰喘、咯脓血;龚信在《古今医鉴》中用隔花椒饼灸治心腹胸腰背痛。清代的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用韭菜灸治疮疡;许g昌在《外科证治全书》中用隔香附饼灸治痰核、瘰疬,用隔木香饼灸治仆损闪挫,气滞血瘀;赵学敏在《串雅外编》中用隔土瓜灸治耳聋,隔鸡子灸治痈疽红肿无头,隔碗灸治乳痈;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用隔槟榔灸治暴聋,隔核桃灸治风湿骨痛;窦梦麟在《疮疡经验全书》中用隔酱灸治脱肛;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用隔矾灸治痔瘘。此外,还有隔胡椒饼灸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隔蚯蚓灸治疮疡;隔陈皮灸治呕吐呃逆;隔厚朴灸治胸腹疼痛;隔蓖麻仁灸治内脏下垂、脱肛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明清两代的医家应用隔物灸所选择的间隔药物种类繁多,扩大了灸法的适应范围。
   
    四.将局麻应用于灸法
   
    灸法古称灸火芮,火芮即点燃、焚烧之意,因施灸的材料多为艾叶,故常称为艾灸。古代灸法一般采用将艾炷直接置于肌肤上点燃施灸,故称直接灸。其又分为“非化脓灸”和“化脓灸”两种,化脓灸又称为“瘢痕灸”。古代医家认为灸疮化脓,方可治病愈疾,提高疗效。如《小品方》云:“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黄帝明堂灸经》云:“凡着火疗病,历春夏秋冬不效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直接灸,化脓灸虽具有很好的疗效,备受古人推崇,然而因其直接灼伤皮肉,疼痛剧烈,使患者难以接受。宋代闻人耆年在《备急灸法》中讲:“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努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状此心,向前取法,以全肤体,不致枉夭,岂不诚大夫欤”。文中批评了因惧怕艾火之苦,而拒绝灸疗的作法,鼓励人们要忍受一时之痛苦,敢于使用灸法以愈疾。但是,由于化脓灸用艾绒直接烧灼皮肤,毕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因此,宋代《扁鹊心书》提出:“如颠狂之人不可灸及膏梁之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睡圣散是由八月采收的曼陀罗花和七月采收的火麻花,阴干后等分为末,用时取酒调服三钱即可。书中云:“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从而达到既治病,又不疼痛的目的。然而,这种在患者完全麻醉状态下的施灸,止痛效果固然可靠,但它需要等患者服药失去知觉时方能灸灼,非常不便,因而未能推广。
   
    明代医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地改革,采用了局部麻醉方法。龚信在《古今医鉴》卷十三“挑筋灸癖法”中指出:“用药制过的纸擦之,使皮肉麻木,用艾灸一炷……制纸法:用花椒树上马蜂窝为未,用黄蜡蘸未并香油频擦纸,将此纸擦患处皮上,即麻木不知痛。”用花椒树上的马蜂窝是取两药的止痛作用。花椒辛温、有毒,具有止痛之功。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花椒稀醇液有局部麻醉的作用。实验证明:用其进行表面麻醉,效力较地卡因稍弱;用于浸润麻醉效力强于普鲁卡因。马蜂窝,又名露蜂房,苦辛平、有毒,具有止痛作用。《中药大辞典》记载:蜂房煎水外用可消炎止痛。香油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诸药同用制成药纸,擦试皮肤,使局部皮肤麻木,不知疼痛,然后施针挑和艾灸。这种局部麻醉的方法,变内服为外用,较服睡圣散有了很大改进,使麻醉更为简便、实用,且宜为病家所接受。
   
    针灸疗法的发展在清代中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偏见受到了限制。清代后期的统治者认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清政府太医院等官方机构中废止针灸,导致了整个针灸学的衰落。但是,由于灸法简便易行,安全效佳,经济实用,深受黎民百姓的欢迎,故在民间仍广泛流行,使得灸法不但得以保存下来,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