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

您当前的位置: > 养生之道 > 饮食养生 >

饭后茶饮竟然有这般作用!

2016-03-17 15:20 来源:养生正道 发布人:许超其 浏览:

  导读:喜欢古装戏的朋友们一定都看到过这样一个镜头,就是古人们吃完饭之后,习惯用茶水漱口。您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杜撰出来的,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没有牙膏这种现代产品,那么保护牙齿的重任就交到了茶叶的身上。到底茶叶对牙齿都能起到哪些保护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第三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饮毕,各有丫环用小茶盘捧上茶来……黛玉见了这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又有人捧过漱盂,黛玉也漱了口,又盥手毕,然后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贾府的封建贵族们饭后第一桩事便是用茶汁漱口,然后饮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认为:“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脾胃自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毒(蛀虫、蛀牙)自已。”苏东坡在作文写诗之余,深研养生之道,而对茶的坚齿消蠹作用推崇备至,并把饮茶固齿作为其养生的一部分,而且,他还经常向周围的人大力推广。

  在医疗卫生事业比较落后的古代,由于茶在保障人们健康和在战胜疾病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对茶能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功效,不但得到了历代医家和本草家的推崇和高度的评价,而且深得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和称道,因此,有不少的名人纷纷作文赋诗、作词,以赞茶功,并留下了不少的论茶名言。

  这些诗人墨客,以他们饮茶之体会,写下了论茶功之名句,为茶的“形象”增添了光彩,为后人所称道。乾隆是我国封建皇朝中第一长寿的皇帝,活到89岁,他曾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封建贵族、诗人墨客、帝王将相,如此重视用茶水漱口,饭后饮茶养生,不无奥妙。

  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因而被称为健康饮料。

  古人提倡食后用茶水漱口、饭后饮茶之奥妙,因为茶叶水含有许多重要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它们中有的构成人体细胞组织和骨骼的重要成分,有的是维持体内渗透压、酸碱平衡和人体代谢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综合各地科学家们的分析测定,中国茶叶中至少有40余种矿物质元素。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如钾、钙、钠、磷、镁、氯等和微量元素硅、氟、铝、铁、铬、铜、硒、钼等。在众多的矿质元素中,以钾的含量为最高,约占1.5%~2.5%,相当于紫菜与海带的含量水平。对于古人的饭后漱口、饮茶能消食固齿的奥妙,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主要是茶叶中含氟之功能。氟是人体营养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很多组织中都存在氟,其中以牙齿的牙釉含量最高,骨骼次之。氟摄入量多少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牙齿对氟相当敏感。如果摄入量过多,就会形成“斑釉齿”,反之,如果摄入量不足,则牙釉发育不良,容易发生龋齿。茶叶中含有较多的氟元素,并能通过饮茶进入机体而被吸收利用。由于饮用茶叶的汁水进入人体的氟不可能达到慢性中毒量,因此,饮茶防龋是一项既可靠又有效的办法。实践证明:饭后茶水漱口,饭后饮茶,能预防龋齿的发生,还可消除口臭。

  饮茶能防治龋齿

  龋齿,俗称蛀牙,是一种好发于任何年龄的口腔疾病。其发病率很高,据调查资料显示,一般龋齿占人群的20%~30%,平均每人有龋齿两颗。以儿童为多,其次是老人。龋齿是引起牙痛、造成牙齿缺损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而防治龋齿已成为当务之急,寻找一种既有防治效果,又无任何副作用的防治方法,是医务界与医药学家们的主张新趋向。茶叶防龋并无副作用,是古今都有记载的茶疗方法,为此,当今出现了众多品牌的茶叶防龋牙膏便是一例。然而,饮茶与茶水漱口防龋则是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古籍《茶说》中记载的坚齿茶方笺:

  〔茶方组成〕茶叶1~3克,红茶、绿茶、乌龙茶、铁观音茶等任选一种均可。

  〔泡制方法〕茶叶放入杯内,沸水冲泡,候温即可。

  〔服用方法〕每天泡1~2杯,茶水漱口后饮茶,冲后饮,饮后冲,直至味淡。

  〔功效与适应证〕去腐除垢,洁齿防龋。对防治龋齿及口腔疾病有效。

  茶叶防治牙本质过敏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吃了酸味的水果、甜食或进食冷饮后,会出现牙齿酸痛的现象,这就是牙科学上所称的牙本质过敏症。

  牙的生理结构上,最外层是牙釉质,没有感觉神经。当答釉质磨耗,牙釉质被磨去后,牙本质就会暴露出来,牙本质小管内有神经末梢,其对冷、热、酸、甜刺激的反应敏感。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牙面的磨耗,在相应的牙髓腔壁上可形成新的牙本质,谓之继发性本质,从而保证了牙本质的厚度,对外来的刺激不会因此而产生过敏反应。

  然而,若牙本质磨耗过快,继发牙本质来不及形成,就会产生牙本质过敏症。其主要表现为对冷、热、酸、甜之类的食物或碰咬硬物时产生的酸痛感觉,但当刺激物去掉后,过一会儿酸痛就会消失。此症也是一种常见的牙病,茶叶对牙本质过敏有良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