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学习体会 >

《金匮要略》湿病学习心得体会

2013-12-01 15:55 来源:谭慧琳 发布人:岐黄 浏览:

   风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缠绵难愈。成书于1700多年前的《金匮要略》一书,首立“风湿”病名,论治风湿类疾病理、法、方、药俱备。风湿病是指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肿大、变形、僵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张仲景秉承《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和而为痹的观点认为风湿病病因病机:(1)风寒湿热邪侵入机体,流注经脉,留于关节、肌肉、筋骨,进而堵塞经络,负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不通则痛经络闭阻,则关节肿胀,病久成瘀,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则关节畸形。

  (2)闭阻日久,经久不愈伤及正气,累及肝、脾、肾等脏腑。肝肾气血不足,不容则痛,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素体阳虚,筋脉失于濡养温煦而致肢节疼痛。其病本在肝、脾、肾,其标在经络、筋肉、关节,病性虚实夹杂。

  湿病的辨证论治:

  (1)风湿在表 症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恶寒较轻。治宜微汗解表,祛风除湿,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2)寒湿在表 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烦疼”而重。治宜微汗解表,散寒除湿,方用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

  (3)寒湿在关节 症见关节冷痛或肿大变形,剧痛,“不可屈伸”,痛处不移,局部畏寒,得热痛减。治宜宣痹通阳,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炙甘草)。

  (4)寒湿在腰部 症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治宜温阳散寒,健脾利湿,方用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5)风湿兼表气虚 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治宜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方用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6)风湿兼阳虚 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治宜温经助阳,祛风散寒除湿,方用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炮附子;炙甘草、白术、炮附子、桂枝)。

  (7)风湿兼阴虚 症见“诸肢节疼痛”,痛处微热,肌肉消瘦,关节肿大,小腿肿胀麻木,“头眩短气”,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舌苔少津。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养阴清热,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方剂配伍特点:

  (1)散敛结合 发汗散邪是风湿表实之治法,然不可过汗,过汗必伤表阳,致风去湿存,病难治愈。故在运用辛温发汗药时,常配伍固表敛汗之品,以防发散太过。如麻黄加术汤中,麻黄得白术(白术量大于麻黄),乌头汤中麻黄得黄芪(二药等量),均为散敛结合配伍,以防发汗太过。

  (2)寒温并用 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相合为患,故方中多用温热之品以散寒除湿,但辛温辛热之品如用之不当,则会化热伤阴,因此,常配伍寒凉药反佐。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知母之寒凉以佐附子、桂枝之温热,乌头汤中以阴柔寒凉的白芍,反佐药性温热燥烈之麻黄、乌头。

  (3)邪正兼顾 风湿病的发生,责之正虚感邪,尤其阳虚、气虚是招致外邪之关键内因。故在配方时,常祛邪与扶正兼顾。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桂枝、防风等以祛邪,附子温阳扶正;乌头汤中乌头、麻黄祛邪,黄芪益气固表扶正。

  “湿”是六淫之一,它是一种弥漫性的、重浊的水气,这种水气停留人体,呈现出痛、重等症状,即名“湿病”而当今的类风湿关节炎也是一个难治的病症,它起病缓慢,多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手足麻等症状。其关节症状表现为晨僵,红,肿,热,痛,活动障碍等。还出现了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病及心脏病还有一系列的并发症。这样特别是在阴雨天让病人忍受疾病的痛苦。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中医用中医的方法去减轻疾病时的痛苦。

  综上所述,张仲景论湿,其论点是导源于内经,具体运用与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并灵活运用伤寒麻桂两方,其问理法畅晓,宜忌森严,可知张仲景治湿,有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正期待我们去进一步探讨,许多患“风湿”和“寒湿”的病人,也正期待我们去医治,我们应该携起手来,继续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要求能发前人之未备,像张仲景之阐发内经深义一样,使祖国医学飞跃的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