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文化 > 古籍博览 > 脉经 >

《脉经》脉经卷第七——病不可下证第六(2)

2010-04-15 16:13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之。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勿下之。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病欲吐者,不可下之。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痞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

    本虚,攻其热必哕。

    无阳,阴强而坚,下之必清谷而腹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但头痛,微汗出。发其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在腹满,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必衄。

    伤寒,其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清谷,热多便脓血;熏之则发黄,熨之则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难者必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目闭。

    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发其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下之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发其汗,口中伤,舌上苔滑,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复发其汗,小便即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而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头坚后溏,未定成其坚,攻之必溏。当须小便利,定坚,乃可攻之。

    脏结无阳证,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不可与。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少与小承气汤,腹中转矢气者,此为有燥屎,乃知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必复坚,以小承气汤和之。若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之。

    阳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下止者,死;止者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以导。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