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三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三季 >

什么是厥证,如何辨证论治?

2016-11-02 14:3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刘伟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449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什么是厥证?

  厥证,中医病名。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急性病证。轻者短时间内即可苏醒,重者一厥不醒,预后不良。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常见气、血、痰厥,属危及重症,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病因

  厥证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如气厥虚证,多发生于平素体质虚弱者,厥前常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突受惊恐等因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于大出血之证;气厥实证及血厥实证,多发作于形体壮实者,而发作多于急躁恼怒、情志过极密切相关;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风湿盛之人,而恼怒及剧烈咳嗽常为其诱因。

  2.辨虚实

  厥证见症虽多,但概括而言,不外虚实二证,这是厥证辨证之关键所在。实证者表现为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挟痰涎壅盛,或身热谵妄,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者表现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3.分气血

  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其中尤以气厥、血厥之实证两者易于混淆,应当注意鉴别。气厥实者,乃肝气升发太过所致,体质壮实之人,肝气上逆,由惊恐而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而弦;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表现为突然昏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面.赤唇紫,或鼻衄,舌质暗红,脉弦有力。

  治疗原则

  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是救治急症的独特疗法之一,适用于邪实窍闭之神昏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之神昏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对于失血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晶。

  证治分类

  气厥

  1实证

  症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方药: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皂角、细辛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檀香丁香、藿香。

  2虚证

  症状: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方药: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附子炮姜甘草

  ● ● ●

  血厥

  1实证

  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方药: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当归尾、红花山楂、乌药、青皮、木香、香附泽泻

  2虚证

  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白术茯苓远志、甘草、肉桂生姜大枣陈皮

  ● ● ●

  痰厥

  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陈皮、枳实、半夏、胆南星、茯苓、苏子、白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