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二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二季 >

今儿教你“对付”暑邪

2016-07-14 16:24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刘伟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389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大家都愿意宅在家里吹空调,吃西瓜。夏季炎热,气温过高,很多人都是心情烦躁,没有胃口吃饭,那么当我们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就一起学习暑热的病邪,如何在高温下健康的度过一整夏了。

  暑为夏令主气,是火热转化来的,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只会出现在夏日里,最常见的就是中暑。中暑即在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所以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

  在中医里暑邪都具有哪些特点呢: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具有炎热的特性。所以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发高烧、心烦、面红、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发散,是指暑邪侵犯人体,天气太热了,人就会通过大量的排汗来降温,可是过度的汗出会伤到体内的津液,津液亏损了,就会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同时,大量的出汗,气也会随汗液排出来,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

  2、暑气通心:暑气怎么会通心呢?举个例子,当气温过高时,人会心情烦躁,睡觉也睡不好,这就是被暑热之邪困扰于心了,所以暑热之邪,不仅耗气伤津,而且还会引起心烦闷乱而不能安宁。

  3、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炎热的地面把雨水蒸发掉,热的水蒸气弥漫在空气里,我们处在这种环境下,肯定离不开湿热之气。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所以夏天生病,除发热、烦燥口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

  综上所述,由暑邪的特点不难看出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挟湿。所以,临床上以壮热、阴亏、气虚、湿阻为特征。那当自己被暑邪侵犯时,又怎么知道自己是哪一种证型呢?

  1、中暑

  症状: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呼吸浅短,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每发生于盛暑,或高温作业。又称“中热”、“中暍”。

  病机: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治法:清暑生津。

  方药:人参白虎汤加减。

  2、暑热

  症状: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得厉害,口渴要喝水,食少,倦怠无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

  病机: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3、暑湿

  症状:身热,热不能发散出来捂在里面的感觉,怕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胃口不好,口苦黏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舌苔腻,脉濡数。

  病机:暑邪夹湿,郁于肌表。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刘景祺医案:李某某,男,71岁,1979年7月23日就诊。全身无力已半年,两腿无力较甚,但关节不肿不痛,走路不过一里则劳累不堪,口渴喜冷饮,纳呆。脉洪滑。辨为阳明热盛,气津两伤。

  处方:石膏18克,知母18克,甘草12克,花粉18克,党参9克,粳米18克。服21剂,纳增,口渴止。现能步行三里而不倦,起坐自如。(《经方验))1987:68-69)

  按语:下肢痿软而见口渴喜冷饮,脉洪滑,乃病在阳明燥热内盛。《素问?痿论》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热盛,伤津耗气,使四肢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痿软,不能行走。故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党参、花粉以清阳明燥热,兼以益气生津,此《素问?痿论》所谓“治痿独取阳明之又一法也。

  暑邪的应对措施

  暑邪伤津伤气,在加上湿邪阻遏气机,常常会使人感到胸闷、乏力、纳呆、舌苔腻,很“难受”。所以避暑很重要,不要过度的在烈日下暴晒;而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消暑,健脾益胃,清淡爽口、利水渗湿、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绿豆粥、西瓜、冬瓜汤、百合、酸梅、乌梅、西红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