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二季 >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373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反证法又称否定法,也称排除诊断法,主要是指通过否定而达到确定诊断的思维方法。对于类似病、证,难以从正面进行鉴别时,可从反面寻找不属于某证、某病的依据,起到从反面论证某诊断的作用。反证法用于病证的辨证诊断,从中医考究其起源,则应上溯至仲景学说。《伤寒论》中的反证法之例不胜枚举,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伤寒论》61条说:“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六经病变皆有可能出现“烦躁”,究竟是何证呢?张仲景用“无表证”三字,说明不是热证,否定其为太阳病证;用“不呕”二字,而且身无热,否定其为少阳病证;用“不渴”二字,说明不是因热阴虚者,否定其为阳明病证,于是其病变可能是在三阴,结合“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便可确认其为少阴阳虚证,故用干姜附子汤治疗。
《伤寒论》重视伤寒与温病的甄别。其中《伤寒论》第6条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然而伤寒、温病两者初起证候颇近似,正如尤在泾所说:“其脉浮身热头痛,则与伤寒相似,所以谓之伤寒类病”。况且温邪初袭肺卫,亦可微恶风寒,容易误诊失治。因此《伤寒论》提出排除方法:“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即以辛温解表,与热退身凉的预期效果适反,由之排除伤寒的诊断。
又如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伤寒论》第129条),是指脏结与结胸同样有“心下硬满而痛”之症。如何与结胸相区别,既从“饮食如故,时时下利”正面认定;又从“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伤寒论》第130条),反面排除。
反证法是使诊断认识深化的重要方法。六经辨证有各自的提纲,临床以此为审病的依据,然而证候不典型就难以判断。而反证法即是排除疑似而求其真,由此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