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学中医》第一季 >

司外揣内,中医也看“麻衣相”

2015-09-22 14:28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代叶丽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178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什么是司外揣内呢?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用到这种方法,好比买西瓜,我们不会一个一个切开选,而通过一看二听来判断西瓜是否成熟。

  对中医诊病而言,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中医长期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如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获取机体外在表象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萎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舌红苔黄多提示热证,舌淡苔白多提示虚证,舌边有齿痕,苔腻多提示脾胃功能不佳,在临床中,由于有时舌象往往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

  从人的精神状态来看,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反而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对病情有所提示。如肥胖的人,多为痰湿之体。消瘦的人,多为阴虚之体。如身体蜷缩,厚衣重被之人多为阳虚之体。

  所以《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非常相似之处。

作者简介

  王鹏:硕士,副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苏藩国家级名医工作室秘书。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体质学分会委员,中医眼耳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委员。擅长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眼底血证、黄斑病变、干眼症、视疲劳等眼科疾病。中医膳食养生调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