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识中药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跟我识中药 >

超能补气药——黄芪

2016-04-22 13:58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陈蓉 浏览:

本文为《跟我识中药》专栏第407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黄帝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也都在耗气,那么气虚该怎么办呢?试试超能补气药——黄芪。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兼通医学与养生之道,他曾写过“黄芪煮粥荐春盘”的诗句,可见,北宋时,黄芪就已在民间流传食用。胡适与黄芪也有不解之缘,胡适在担任教师期间,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乏力困倦,口舌干燥,在一位老中医的推荐下服用黄芪泡水喝,诸症缓解,大力向周围的同事推荐黄芪一药。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

  【药性】甘,微温。

  【归经】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歌诀】黄芪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敛疮。

  【临床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浮肿尿少者,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以之与当归同用。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宜与白术、防风等品同用,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外出,常与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用本品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效。常与人参、当归、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此外,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治疗风寒湿痹,宜与川乌、独活等祛风湿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药配伍。治中风后遗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品同用,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鉴别用药】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兼能补血。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

  【古籍摘要】

  1.《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2.《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