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传承 > 国医大师 > 第二届 >

国医大师候选人何炎燊简介及主要成就

2014-07-15 15: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邢显涛 浏览:

   他从医逾70年,创立了肝、脾、胃并重的脾胃学术思想,总结出“伤寒温病融合论”、“霸道王道分施治”、“古方今用巧化裁”等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为岭南温病学派的主要发扬者。他扩大了中医下法在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屡起沉疴。如今年逾92岁的何炎燊仍然工作在临床一线。

  何炎燊,男,1922年10月生,广东东莞人,中共党员,自学成医,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1978年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91年担任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东莞市中医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长,曾获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何炎燊自学成医,从医逾70年,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创立了肝、脾、胃并重的脾胃学术思想,总结出“伤寒温病融合论”、“霸道王道分施治”、“古方今用巧化裁”等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为岭南温病学派的主要发扬者。他临床经验丰富,扩大了中医下法在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其运用育阴潜阳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对肝硬化、尿毒症、癫痫等病疗效显著。根据其验方研制的人参胃康片、肝康片、舒肺止咳合剂、降火清咽合剂、撤热柴胡饮等中成药,疗效甚佳。

  何炎燊21岁起,以医术问世,他待病人如亲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对贫困者更有赠医送药之举。病人不仅信任其医术,更赞许其医德。因德技双馨,声名鹊起,成为东莞中医界的代表人物。

  解放后,他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先后被选为医联会副主委、莞城镇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东莞县第一届政协常务委员。东莞县中医院成立后,他被委派主持留医部工作,一身兼任医疗、科研、教学三大重任。工作艰辛,他却兢兢业业,乐此不疲。

  文革期间,他身处逆境矢志不移,在被宣布“解放”出牛棚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1983年6月,他以61岁高龄被批准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为中医药事业殚精竭虑,仗义执言。1958年,经他积极反映要求后在广东莞城卫生院之内成立了中医医院。1965年,他又联合多位老中医上书省卫生厅,极力要求成立独立的中医医院,后经批准于当年年底成立。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医药事业不断壮大,他毅然上万言书给广东省人民政府,力陈设立中医药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经省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广东省中医药局。

  在他70年的行医生涯中,经历了多次流行病肆虐的挑战。每当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他都挺身而出,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在非典时期、甲流及基孔肯亚热肆虐期间,他及时提供预防与治疗的指南,并献计献方,同时不顾年高体弱亲上讲坛,向全市医务人员讲授防治经验。他的各种流行病防治方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根据其方配制的中药汤剂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他积极培养中医药人才,从1959年至1976年的17年间,他共举办了四届中医学徒班、一届中医赤脚医生班、两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新生力量230余人,现已成为省内各地乃至港澳地区多家医院的中医顶梁柱。作为全国第一批师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他将其学术经验倾囊授予弟子刘石坚,现其弟子已是全国第三批师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之一。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渊博的学识,但从不自秘,甘为人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勤于笔耕,发表了62篇论文、35篇学术报告,出版了《常用方歌阐释》、《竹头木屑集》、《何炎燊临证试效方》等7本专著,为中医学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何炎燊经历了新旧社会的沧桑变迁。他一心向医,矢志岐黄;传承衣钵、培育栋梁;勤奋钻研、独创体系;慈济苍生,斐声四海;玉壶冰心、看淡功名……。他生活简朴,却热心公益,近二十年来他为“希望工程”、“救灾”、“扶贫”等捐赠了30万多元,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崇高责任感。

  今天,年逾92岁的何炎燊仍然工作在临床一线。他认为,共产党人,虽有残年,但无闲年,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只要一息尚存,定当战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