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企业风采 > 云南白药 >

云南天然资源优势使中医药产业海阔天空——专访云南白药集团研发总监、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朱兆云(3)

2014-05-15 17:24 来源:《微健康》杂志 发布人:岐黄 浏览:

  微健康:据说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中药审批的流程会不会简单点?你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新药研发的流程吗?你认同“新药研发的过程是时间和金钱的双重考验”这样的观点吗?

  朱兆云:千分之一这个比例,甚至得到批准的比例比千分之一还低,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12年时间也差不多,但这一般是化学药的比例。中药的审批流程其实也不算简单,就中药的复方来讲,提取工艺、药效和毒理评价,制剂,稳定性考察,质量标准,这些都是临床前要做的,这是简要的新药研究流程。如果说到时间,有时会有点运气成分,就比较快,但也会遇到测试过程中发生变化、出现不稳定,几反几复定不下来,耗时就比较长,不一定非要12年,但至少还是要七八年吧。中药研发有个好处,就是有些药是中医经典著作上的方子或为验方,很多人实践过,通过优化工艺,再“问问老鼠你给点头?”用现代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命中率会高点。

  开发一个新药,资金投入肯定很大,所以立项前的反复筛选比较慎重,不敢轻易立项。研发一个抗癌药,投入至少是七八千万。明早就有一个抗癌药立项的会议,最近出来的结果又不太理想,我也在考虑转方向,但还得反复论证。

  微健康:基于对自主创新的深刻理解,你确立了省药物所自主创新打造本土新药的战略定位。除了挖掘民间经典中医药配方,你还将自家祖传用药经验贡献出来,主持研发出了“金品”系列。10年,从10万元发展到1个亿,10年提升100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药物所速度”。都说你用一个新药救活了一个企业。有人说很难界定的你的身份,你不仅是科学家,还是成功的企业家,你更喜欢别人怎么称呼你?

  朱兆云:我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坚决不能称,企业家够不上。

  关于药物所的发展,我在改革10年的会上总结了3条基本经验:一是上面靠上级领导,这个必不可少,绝不是套话。药物所的起步和改革,有两个人作为我的上级领导,给予了很大支持,一位是现任省科技厅的龙江厅长,一位是白药集团董事长王明辉。药物所的起步,离不开两P的建设,一个是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一个是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如果没有上面4000多万的投入,没有外部力量的支持,药物所的起步会慢很多。此外,与政府多个部门如发改委、卫生厅、财政厅、工信委及多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第二,药物所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这是核心。刚刚讲到的外部,内部核心的东西就是领导班子,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就像毛主席说的,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但没有温度鸡蛋也不可能变为小鸡,我觉得这个比喻用在药物所的发展上非常确切。第三就是全体职工的努力,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促使药物所从低谷走向高速发展之路。

  微健康:云南中医产业靠什么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提高自己的地位?

  朱兆云:我认为还是应该以天然药物为主,天然药物就包括中药和民族药。这个观点我曾经在一次发改委的专家会上遇到有的专家反对,我是有数据支撑的,云南医药大概75%以上是中药、民族药组成这个产业。其中一位专家认为,云南应该发展化学药,最后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我们千万不要邯郸学步,不要丢掉自己的特色,而去发挥你的短处。我们在边疆,人才短缺,你硬要去搞化学药,我觉得不太合适,但也不是说不能搞,只是觉得发展的方向应该紧紧抓住天然药物,像云南白药是彝族药,现在的发展不只在云南是龙头,在全国都是佼佼者。我历来主张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应该按照事情发展的规律、数据、前景来分析判断。

  微健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中国发明创业奖,云南十大科技人物……如此多的盛名和荣誉,你现在追求什么?

  朱兆云:早上开表彰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中医药报》让我写感言,我说: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我觉得很欣慰,应该珍惜。但要牢记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作出贡献。同时,这个荣誉属于团队,我仅是代表,离开团队自己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