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倡导“辨证论治贯穿诊疗全程”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其中辨证论治是核心。陈国仙导师倡导“辨证论治贯穿诊疗全程”。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而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疾病都有一定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和体征,通过学习疾病全程的总体属性、病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掌握每一个疾病的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要点;症可以成为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不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证多由相对固定、有内在联系、能揭示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正是由于病机包涵了病变的部位、病因、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证候能揭示病变的病理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把它作为确定中医治法、遣方、用药的重要依据。证不仅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还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吾师教导:“临床诊疗过程须掌握病、症、证的区别与联系,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病的重点在于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于现阶段。每一次施治,综合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同时,应以充分考虑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为指导,因证立法,依法处方,据方施治。精心遣药,方可取效。”
1.3循古不泥古—思学经典,活做临床
中医经典论著浩如烟海,而每一个学者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陈国仙导师主张“思学经典,活做临床”—循古而不泥古。三年来,在导师指引下选读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思考中医》及《扶阳讲记》,并灵活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体会颇深。
《素问 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 评热病论》又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所述“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以上论述均提示《内经》以“正邪相搏”为其发病观点,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阐明了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外邪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吾师指导,大凡临证时须重视顾护正气,使机体御外能力增强,病邪则易清除。比如治疗虚劳证、体虚感冒等,多需处以黄芪、党参之药益气扶助正气,治疗方能奏效。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之宗师,熟读经文后,积极活用于临床。陈国仙导师指出抓住“突出主证,谨守病机,辨明部位,循其经脉,斟今酌古,厘定证候,参以病机”,尝试经方新用,“但师其法,不泥其方”,可以在治疗疑难重症中取得良好效果。例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此非纯粹柴胡证,惟其“胁下满”之类,但见一症,不必悉具,伤寒数日亦用之取效。
《金匮要略》为治疗杂病之祖师,选读经文后,吾师教导:“突出主证,谨守病机,不拘证候,灵活辨机,宗师其法,不泥其方”,积极运用于临床治疗疑难杂症,凸显奇效。例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血痹虚劳病》、《水气病》等篇中论及由于肺、脾、肾三脏调水功能失衡,而正常水湿气机的运行不畅即出现气滞水停或水肿,少尿或无尿等症,治疗不外益气健脾补肾,化湿通淋消肿,方选八正散、五苓散、小蓟饮子、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八味肾气丸等加减。又如,《金匮》肾气丸既主虚劳小便不利,又主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溲一,证候相反,而温肾化气则一,重点治在水脏。五苓散既主小便病利,又主消渴频多,亦重治在水脏,实为异曲同工,其妙无穷。
1.4治病尽求简、便、效、全
吾师教导—治病救人讲求简单、方便、显效、安全。
简单,指治疗疾病时尽量简单用药,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方便,即治病时尽量让患者方便易行,乐于接受。
显效,要求医者仁心,通过治疗达到疾病显效目标。
安全,要求医者精益求精,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安全选方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