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茂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兰茂研究 >

论《滇南本草》药酒文化的影响

2015-08-27 15:58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夏 丽 徐梅(云南中医学院

(本论文荣获“第二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摘要]药酒治病在我国古代医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奉为“滇中至宝”的云南地方性医药本草著作《滇南本草》偏爱用酒,从酒的种类繁多到应用广泛,对后世药酒的创制和使用不无启发,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可以说誉满国内的保健药酒杨林肥酒取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在成书后的五百余年中,药酒文化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养生保健和医疗活动,当今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医药文化产业,保健药酒大有可为。

  [关键词] 《滇南本草》 药酒  文化

  兰茂是明代云南著名的医药学家,他行遍云南的大部份地区,跋山涉水采集药物,广泛收集民族民间治病用药经验,亲自诊病疗疾,其被奉为“滇中至宝”的云南地方性医药本草著作《滇南本草》,代表着云南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滇南本草》中对酒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更是云南药酒文化的典范。药酒文化是指药与酒结合在养生保健、医疗活动中应用的一种习俗、方式、行为,药物与酒融为一体,药借酒力,酒助药性,药与酒的完美结合。《滇南本草》中酒在医药诊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是药酒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和总结,丰富了云南药酒文化。

  1、古代医药文化中有关药酒

  酒与医学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的“鬯其酒”,就是一种色美味香的药酒,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史记》在记述春秋名医扁鹊的时候,也说扁鹊善于使用酒醪。《说文解字》谓:“医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酒所以治病也。”《汉书·食货志》认为酒为“百药之长”。酒除了供日常饮用之外,就是用于治病的药,可见酒与医的关系绝非一般。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可以说无书不涉酒,无酒不成医,酒是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数处有酒药用的记载,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红兰花酒、栝楼薤白白酒汤等以酒为主药组成的药方应用,说明酒在秦汉时期的药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唐代孙思邈所撰《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早期集大成的医学著作,在700 余首方中有近1/ 4 的用了酒,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次对药酒的大总结。我国传统保健习俗亦与酒密不可分,如自古以来,我国即有春节喝屠苏酒、端午节喝雄黄菖蒲酒、重阳日喝菊花酒的风俗。中医认为,酒有祛寒、活血、通络、镇痛的作用,故酒本身就是药,可以治病。中药和酒的搭配使用,在中医方剂剂型上又称酒剂。历代不少医药方书均涉及了酒的药用,说明药酒治病在我国古代医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滇南本草》中的药酒文化

  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滇南本草》中,收载544 种药物,与酒有关联的多达170 种,占31.25%[1]。涉及中草药、瓜果、菜蔬、菌类、动物等,与酒有关的药方达214个。酒的服用方法灵活,有用酒为引、为使,有煎服、点服、泡服、送服;使用方式简便实用,以热酒、滚酒、酒炒、酒炒热敷、浸酒等;酒的种类丰富,使用最多的是水酒和烧酒,还有黄酒、米酒、净酒、谷酒、真谷子酒、无灰酒、坎离酒等。特别是《滇南本草》水酒药方,对后世药酒的创制和使用不无启发。至于酒的作用,《滇南本草》描述为立效、良效、服之即愈、功效甚佳、酒下如神等等。用酒入药,除直接发挥治疗作用外,还可调和药性,加速药物在体内的渗透、吸收,增强药效。书中酒的使用种类丰富,治病广泛,方式简便多样,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除了善于用酒,《滇南本草》也关注解酒,书中记载了近二十味解酒毒、消酒积、疗酒症的药物,从而使医学上的用酒、解酒成为一个完整的内容。

  《滇南本草》为何如此偏爱用酒?处方用药时为何用酒颇多?这可能与云岭高原的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水温偏凉,地理卑湿,人体腠理致密,素体多寒兼湿等有关[2],酒在人体内散布流行,以温中散寒、通络活血、舒筋活络,引药通达诸经,以辅助药物增强疗效,故能行药势,助药力。药与酒同用,或以酒为溶媒剂,有利于这些物质的溶出,或者使酒和药物有机的结合起来,直接的或间接的起到加强药效的作用。酒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兰茂先生根据云南区域性地理气候特点和当地民众体质而采用的针对性强的防病治病手段和方法。

  《滇南本草》中,从酒的种类繁多到应用广泛,表明明清时期滇中地区民众生活安定,经济发达,医疗保健活动丰富,用酒、识酒、爱酒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成为云南药酒文化的典型代表。

  3、《滇南本草》对云南药酒文化的影响

  兰茂时期的明代杨林古镇,是省城昆明通往黔桂、湖广、京沪的必经之地,因此人烟稠密,市井繁荣,商旅云集,每当岁稔之际,嘉丽泽畔,玉龙河边,出现了“百家立灶,千村飘香”的家家户户酿酒的热闹景象,菊花酒、菖蒲酒等当时已经非常盛行,酿酒业极为兴盛。处于交通要道的杨林,酒馆林立,饮酒成风,兰茂有诗“太平村酒贱,终日醉醺醺”,描述了时人饮酒风尚。

  1880年,晚清杨林人陈鼎总结前人酿制药酒的经验,创制出誉满全国的杨林肥酒,该酒翠绿透明,酒味醇厚,余味绵长,药香与酒香浑然一体,独具风格,成为云南著名商标,1988年获“熊猫杯”全国营养食品金奖。清末诗人王迥《酒趣》诗中写道:“白玉瓶装绿液浆,好酒应留与人尝。几藏杨林终自饮,犹对空瓶嗅酒香”,诗中的杨林就是指杨林肥酒。作为具有保健作用的杨林肥酒的创制绝非偶然,之所以在杨林而不是在其他地方产生,与杨林深厚的酒文化的大背景,与《滇南本草》创制的药酒方有着必然的联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酒中主要成份拐枣,书中记载其“味甘、平,无毒,补中益气,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经络。久服轻身延年。……俗人不以此枣为然,而又不知用处。”这个用法在杨林肥酒中得到了具体运用, 深得兰茂水酒配方之用意, 既为君用又为佐使之用, 对健脾养胃解酒毒、调和脏腑、轻身延年具有重要的作用。[3]人类社会文化有着不断沿袭、传承、交流融合的必然趋势,《滇南本草》在兰茂之后,人们不断传抄、学习、验证、应用,从而可以说杨林肥酒是人们在长期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同样也证明与《滇南本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杨林肥酒可以说是取自《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