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药物研究 >

云南熟地黄炮炙探讨

2014-01-09 17:02 来源:未知 发布人:岐黄 浏览:

昆明圣爱中医馆 伙辅宁

  摘要: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未记载炮炙方法。为了改变药性,适应临床用药需要,其后的许多医药文献都记载了熟地黄的炮炙方法。云南熟地黄的炮炙方法源自于《本草纲目》,并且有所发展。是一种有着加工、使用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有别于《药典》和其他省区的特殊炮炙方法。其源有据,其史流长,方法得当,目的明确,作用清楚。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云南熟地黄特殊的炮炙工艺是值得继承和保留的。

  关键词:熟地黃;云南炮炙;特殊方法;继承保留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总结前贤们的经验,温故知新,对于继往开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古今均为常用中药,被誉为八大碗之一。

  一、古代熟地黃炮炙的回顾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但未记载炮炙方法。《证类本草》(2)引陈藏器云“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则平,当依此以用之。”为了适应临床用药需要,此后的医药典籍,大都载有地黄的炮炙方法。从单一的“烧”逐渐衍变的到“煮”、“蒸”,再到加辅料炮炙,由简到繁,经历了一个逐步改进的过程,内容十分丰富。各种炮炙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源与流都是相通的,都是前贤们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用药需要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

  综合古代熟地黄的炮炙方法,主要有烧、浸、熬、煮、蒸、煨等。但以煮、蒸最常见。

  炮炙时,有加辅料的,也有不加辅料的。辅料有酒、醋、蜜、砂仁生姜茯苓黄连沉香香附、童便、蛤粉、红花、盐14种。其中以酒最常用。两种辅料合用的,以酒合砂仁最多,其次是酒合生姜。

  酒与砂仁合用,最早见于明·李时於珍《本草纲目》(3)“近时造法,以好酒合缩砂仁末在内拌匀,柳木甑于锅内蒸令气透,晾干,再以砂仁酒拌蒸,如此九蒸九曝乃止。”此后,计有不少于20部的医药文献载有这种炮炙方法,如《本草原始》(4)《本草求真》(5)《本经逢原》(6)《惠直堂经验方》(7)及日人编撰的《炮制全书》(8)等。

  对炮制标准,也有不同要求,(以蒸、煮为例)如:“蒸熟” 《大法》(9);“蒸三、二日令烂” 《图经》(10);“酒润蒸黑”《蒙荃》(11);“酒拌蒸至黑”《寿世》(12);“凡使以酒浸一日夜,漉出蒸三、四次,焙干,方入药用”《局方》(13)等。

  蒸、煮的次数,从一次到二十一次不等,但以蒸、煮九次的最多,如“酒洒九蒸九曝”《普济》(14)。

  蒸、煮的程度,总从透心、色黑、味甜为度,如“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证类》(2)。唐·孙思邈謂“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尽色黑熟,蒸三、五遍亦得。” (15)

  关于炮制作用,前人有许多精辟论述,如“ 《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劳热,产后虚热,老年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太寒,如此之故,后世改用熟者” 《衍义》(16);“生则性大寒而凉血,熟则性寒而补肾……借火力蒸九数,故能补肾中元气”,“借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衰者须用之。”《湯液》(17)。“得砂仁纳气归阴” 《得配》(18)。李时珍更进一步指出“盖熟地性泥,得砂仁之香窜,合五藏冲合气,归宿丹田故也”《纲目》(3)。从这里可以看出,加入砂仁,不仅能防止熟地滋腻之性,减少妨胃的副作用,并且有引药入肾,襄助补肾益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