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系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中医内系研究 >

经方临床应用思路与体会

2014-02-10 09:35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岐黄 浏览:

朱虹江 云南省中医医院 昆明 650021

  常听到医者在讨论“经方派”、“时方派”,二者均有存在的价值,皆不可偏废。中医治病自古推崇经方,但什么是经方呢?一般人很难说清楚。在中医界,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的有效方剂;二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而一般多指后者。

  当前,中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临床疗效。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有存在的价值,才有生命力,才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医学的目的是说到底是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学也不例外。如果中医的临床疗效越来越差,以致于人们有病都不愿意再找中医诊治了,那就真正到了中医的末日。

  就目前现状而言,中医师们的临床疗效从总体上看是下降的。早就有人提出,中医现在不是乏人而是乏术,而中医临床疗效的下降,直接危及到中医的生存。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病人要自己拿钱看病,他们当然希望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疗效。在方面,中医能竞争得过西医么?现实明确告诉我们,中医的病人越来越少,中医的临床阵地越来越萎缩。在农村,看中医吃中药治病的人已明显减少。在城市,不少综合医院的中医科面临病员数下降的现实,有的综合医院从经济效益出发,撤消了中医科。再这样下去,中医连生存下去都成问题,谈何发展?

  面对这一严重的情况,我们不禁要问,中医临床疗效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领导重视的问题,有管理的问题,有经济投入的问题,有药品质量的问题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医的整体治疗水平下降,是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严重滑坡。因此,“读经典,用经方,做临床”,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方应用首先—辨证准确

  中医讲辨证,证辨错了,其疗效必然不会好。同样,西医重辨病,一病辨错了,其治疗效果可想而知。由于中药的特点,必须辨证用药,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现在,市面上的中成药越来越多,但仍不可能代替医生针对病人开方辨证用药的个体化治疗。同一个中成药,有人用了说疗效好,有人用了说疗效不好,并不是这个药本身有什么质量问题,疗效不好,多半就是不对“证”,这就是中成药的致命缺点。

  (一)辨证错误原因

  1.抛弃中医理论,单纯套用西医

  例如高血压病,某些医者鉴于其大部分患者是阴虚肝旺引起的,便把这部分经验套用到所有的高血压病患者身上,并称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患者统统采用滋阴平肝法进行治疗。又如心肌梗死,某些医家鉴于其在研究中发现与瘀血有关,就统统认为是瘀血阻滞所致,并认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其结果是,把很多非肝旺的高血压病,非瘀血阻滞所致的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了滋阴平肝,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其疗效就可想而知了。

  2.不顾客观实际,从众认证心理

  例如肝炎,某些医者鉴于很多传染病院报道说传染性肝炎乃湿热所致,多属中医湿热之证,并云其采用除湿清热法是如何如何的有效,而也认为所有的肝炎患者都是此种证型,结果多数患者不效。他们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是传染病院,所治疗的患者都是经传染病院治疗无效的事实,所以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4.只重普遍规律,不查特殊证候

  例如肺炎,某些医家只注意其痰热壅肺,而对所谓的凉燥犯肺的各种表现不予重视。又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只注意其多见清瘟败毒饮证,而对早已出现的肢厥脉微,泄泻,苔白,根本不去考虑等。

  5.不求四诊合参,凭想象处置

  例如钩端螺旋体病,当一遇见患者说是患的钩端螺旋体病时,即立刻认为其乃湿热所致,而根本不去考虑其证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数,致使本是大青龙汤一剂可愈的病,变为长期缠绵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