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系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中医内系研究 >

胃脘痛中医各证型比例分析(2)

2014-01-22 17:09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四、结论

  从以上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两年间胃脘痛住院病例资料显示,胃脘痛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老年人为多见;包括了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急性胃炎8类疾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发病率前三位,共计308例,占总病例数77.7%。从中医证型比例覆盖统计分析看,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寒邪客胃型占本研究7个分型中的前三位,以后依次为湿热中阻型、饮食伤胃型、瘀血停胃型、胃阴亏耗型。其中脾胃虚寒型病例总数为141例,占总病例数35.6%。从8种现代西医学病种证型比例覆盖统计来看,脾胃虚寒型覆盖比例最大。综上所述,该统计结果提示,脾胃虚寒型是中医胃脘痛病中多发常见证型。

  五、讨论

  上述胃脘痛证型统计研究中,总共396例胃脘痛病例,其中脾胃虚寒型141例(35.6%),如若把寒邪客胃型74例一并纳入,则总病例数应为215例,占胃脘痛证型比例为54.3%。故可明确提示在中医辨证中,定性为阳虚、寒盛者为大多数。可见此虚寒定性为胃脘痛证型中的常见多发性质。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以虚寒为主要证型表现之结果,下面笔者将从中医经典之《黄帝内经》中寻找依据,以“标本中气”气化传变理论为着眼点,对胃脘痛一病中虚寒证型演化规律作一探讨。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4]人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有气构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5]。故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把研究气的运动规律,作为研究人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之基础,从而指导临证实践。清.黄元御在其代表著作《四圣心源》中曰:“内感外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 [6] 清·陈修园:“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按六气之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 [7]。清·张隐庵:“言标本之道,虽为要约,而其用则广博,虽为微小,而其用则弘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者,惟知标本故也。” [8]。以上诸位前贤所言,均视人体气化,标本中气为研究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之不二法门,肯定了标本中气理论对临证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何为标本中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之,有取标而得之,有取中气而得之。” [9]。鉴于标本中气在中医历代均为研究疾病气化传变规律的重要手段,故本研究亦采用此经典理论进行探讨。由于本研究以讨论胃脘痛的中医证型比例覆盖为核心,故就从标本中气中之阳明病(手阳明大肠经合足阳明胃经)来讨论。阳明一经,标阳本燥,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因阳明病应以“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为一般气化传变规律。而其中见为太阴,太阴又应以“从本”为一般气化传变规律,太阴之本为湿,从本即从湿化。故由此可知,阳明病之传化:应从其中见太阴之本而化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阳明太阴均从湿化,中焦阳气最易受损,而见中阳不足之象。中阳不足,运化无权,又可变生寒湿之邪阻困中宫,加重脾胃阳气的损耗。反反复复,最终酿成脾胃虚寒之证型。正如黄元御于《四圣心源.六气解.阳明燥金》篇云:“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为顺。” [10]。清·陈修园:“至若阳明……不从标本而从乎中者,以阳明之中,太阴湿土也,亦燥从湿化也。” [11]。 以上前贤论述均说明了阳明病的一般传化规律为“燥从湿化”,为“阴易进而阳易退”,为“胃土恒湿”。这以本研究之脾胃虚寒型占胃脘痛中医证型比例过半之结果是相吻合的。正所谓:“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素问·标本病传论》)[12]。“知标与本,用之不殆。……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素问·至真要大论》)[13]。